1,当安利谈起营养、他们仅仅告诉你真相的一部分。
安利会告诉你补充充分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美妙事情以及缺乏这些矿物质的要发生的可怕后果。当然他们会告诉你他们的产品是补充这些营养成分的最佳产品。但是他们永远不会告诉你均衡的饮食就可以补充足够的营养成分。而你只需要简单的补充足够食物就可以了。
2、安利会反复宣称大部分中国人(在美国他们宣称大部分美国人)都是营养缺乏。
他们忘记告诉你大部分穷苦的中国人需要的是把更多的金钱放在有营养的食物上,而不是大量维生素上;他们更不会告诉你只要你准确依照《美国食物指引》上的指引去调理你的饮食,那就没有缺乏的可能。
3、他们会告诉你全世界所有人都需要他们产品的
在他们反复强调缺乏维生素会出现种种危险之后,他们会告诉你,从普通食物中是无法得到充足的维生素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然后就会象小贩子一样的反复向 你推销安利的产品。而且他们会告诉你全世界所有人都需要他们产品的。(安利曾经说中国的蛋白粉销量是他们总销售量的70%,奇怪的是为什么美国人欧洲人不 消费)
4、安利会告诉你所有的疾病产生于不均衡的或错误的饮食,而他们的营养品可以调理这一切。
——是的,对于某些疾病是的——特别是心脏病和冠心病,但是大多数的疾病和你的饮食是没有关系的。不信,清查阅医学教科书。
5、安利会告诉你现代的食品加工和储藏会把食品的营养成分都破坏了。
——是的,一些加工储藏过程会,但不是所有的过程都会。即使流失了一些,也不会严重到需要你购买营养食品去“补充。”当然,他们想你买,只要要夸大来要你相信。
当他们不停的告诉你烹调(cooking)会破坏维生素,他们不会告诉你只有很小的几种维生素是对加热敏感的。 他们更不会告诉你那些丢失了的维生素只要你吃几个新鲜水果和蔬菜就可以补回来。而食物蔬菜中的矿物质是不会被加热破坏的。
6、安利会对你反复强调,土地的污染、杀虫剂的运用和化学肥料会导致食物不安全、会导致营养成分的大量流失。(这正是安利最大的买点)
——他们会反复的声称他们的是纯天然的“有机种植”。如果土壤的营养被破坏了,植物还能生长吗?安利说他们的肥料是天然的比使用化学肥料安全,而且生长的 更好。但是实际上,从植物学上来说,植物在运用土壤之前,会把土壤从新分解成各种化学成分——也就是化学肥料一摸一样的化学成分来吸收。
更重要的是,一个食物是否有一定数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是由植物的基因决定的!(就像人正常情况下由多少牙齿是由人的基因决定的)
所谓“天然”除了影响了你购买的价格,对你没有其他影响。
7、安利会强调国家(包括中国和美国卫生部门)推荐的维生素摄入量是不够的。
——在美国,维生素和各种营养摄入量是由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研究和公布的。他们每5年会修订一次,而公布的目的恰恰是告诉人们“为了保持健康而必须的摄入量”。记住,是令你“健康”的摄入量,而不是安利所说的“最低量”或“必须量”。安利却常常故意提高摄入量,因为摄入量越高,你就越不可能从食物中从分摄入,而必须利用营养品。
8、安利最常用的骗局:他们会强调:由于现代生活的压力,以及由于某些疾病的缘故,人们需要的营养必须大幅度提升。
——安利最喜欢说:“压力令你需要更多的营养去“抗压”!又或者是由于你“吸烟”,“饮食不均衡”“亚健康”,因此你的身体需要更多的为维生素。是的,某些疾病是需要更多的维生素,维生素的确也可减轻一点physical stress。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这都不是补充维生素的理由。正常均衡饮食中的维生素是足够的。如果你真的因为缺乏维生素而生病,那么不是营养品可以调节的,你得进医院。
对于吸烟认识,最终要的是戒烟,而不是补充维生素!
9、他们向所有人推销营养食品。
安利看不起普通食物。但是他们却要吃饭——他们不是*营养品生存的!营养食品只是一个欺骗的口号,因为所有的正常饮食都是“营养食品”。只要适度,所有的食品都是“营养”的。当然,麦当劳之类的垃圾食物除外。中国农民种出来的蔬菜、水果、大米、小米、茶叶——统统都是营养食品,而且便宜。
10、安利会说,天然的维生素比人工合成的好。
——简直是个谎言。所有维生素都是一定原子按照一定的结构合成的分子。大自然制造的天然维生素和人工合成的人工维生素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如果又什么不同那就是价钱。 想一想,很少钱就可以购买大量的国产维生素,如果你真的要吃,为什么不吃国产的呢?
安利说他们的有什么奇妙的“植物因子”——我想如果真的有那么一种东西,为什么他们在大谈维生素的利害的时候,从来就没有说那些植物因子有什么功效?为什么有那么多“科学家”的安利不把那些“植物因子”提炼出来单独出售?
请记住,安利在营养讲座上说的是用维生素抗衰老。而不是用“植物因子”抗衰老。所以你只要买几元一瓶的国产维生素就可以了。
11.当他们说要给你作营养调查的时候,请记住,不论你怎么饮食均衡,你都是“缺乏维生素”的。
——我在安利待过,培训过。
12、当他们在宣称维生素给你减轻精神压力的时候,安利根本不会关心昂贵的价格会增加并不富裕的中国人民的精神压力。
——是的,即使安利说的都是对的,天然的有助于营养,但是为什么能在“美国”“天然生产”,在“南美洲”“天然生产”,不能在中国天然生产?!难道960 万 平方公里的世界第三大国度就没有那么一些地方是“天然”?不要忘记了美国加州“天然”的“新奇士”其实有很多都是在中国海南岛生产的!既然中国能产出新奇 士,就不能产出“天然”的维生素?!
一瓶营养品的价格几乎在中国的售价和在美国的售价几乎一摸一样,但美国人民的收入士中国人的多少倍?!如果安利真的是向它那样说的这么为中国人民的健康着想,请把它放在中国生产!把安利产品的价格降下来让中国更多的人民服用!再补充一句,是我在安利产品的瓶子上看见“中国某某工业区制造”的字样。我不知道要如何理解。
那些“翡翠”“钻石”在大把大把的把金钱收入自己的银行帐户,而且庞大的下线还可以叫他们子子孙孙“千秋万代”的享受的时候,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多少人把不多的收入和金钱浪费在这些没有用处——或用处有限的产品上。
13、即使维他命是对某些疾病有良好的功效,你也不需要买安利的
——去药房买更便宜的把!
14、安利总是用神奇的“事例”去支持他们的产品。
——安利多少次宣称糖尿病人吃了他们的配方之后不需要再吃糖尿病的药。(当场有个糖尿病人告诉我这是骗人,因为他就是吃很多安利的产品,但还是要吃降糖 药)我想如果真的那样,为什么为国的食品和药物监督局不把安利的产品作为糖尿病药来出售。更其怪为什么美国人还有糖尿病!
还有如果吃了他们b族就可以治疗失眠,为什么美国安眠药还那么好卖。
这样的事例很多。请安利不要用“奇迹”来说明,请给我们医学试验结果!
15、安利有很多专家、很多著名医生、很多科学家吗?
——安利最可耻的就是他们总是宣称他们有什么“世界级的首级营养师”,“美国一流的营养专家”。他们这么说到不违反法律。但问题是美国科学界是否承认这样的名誉。不要告诉我你有多少诺贝尔提名者,我还申请过美国哈佛大学呢——只不过哈佛不要我罢了。
什么“香港首席营养师”——我却没有听说过有香港首席律师,首席医生,首席建筑师……
16、他们永远不会用“治疗”这个词语。
——安利的顾委会用一些更模糊,更叫你动心的词语:解毒、净化、新生、于大自然平衡、巩固你的免疫系统、保护你的机体、刺激你自身保护能力…….反正就是不能验证的东西。
总结:
安利的营养观念错吗?我认为,也不一定。但是,如果维生素真的那么好,那么我可以用国产的便宜的来代替,不需要安利那么昂贵的产品。除非诊断了某个人缺乏某种营养素,先给他普通国产的吃,无效,再给他安利的吃,有效。那么我才能相信。这个试验敢不敢作?还有,奇怪的是为什么医院治疗维生素缺乏的时候用的是其他而不是安利?如果安利真的那么好。
安利有一个美丽的谎言;“己所不欲,毋施于人。”你如果把她所有的产品都用了,就要一万多元,于是你先要做消费者,而这个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财富的消 费。消费完了产品你必须去拉人和你走进曾迷惑你的课堂,让他们和你一样洗脑,打货,自用,再拉人,周而复始,一个诈骗团伙就产生了。
如果你感觉你上了当,那 你几万元的货,就要烂在手里,如果你再去拉人,你手里的货还有希望转出去,大部分人选择了继续与骗子合作,一起去诈骗,于是乎一个又一个因金钱利益捆绑在 一起的诈骗团伙就这样产生了。
从外围你永远看到的是人们说同样的话,唱同一首歌,每一个新加入的人感觉到的绝对是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情义,每一个人都在赞 美你,奉承你,从来没有听过那么多美妙语言的你,很快就被他们的糖衣炮弹围攻的没有了方向。接下来他们就会培训你怎么去诱惑别人,怎么去赞美、奉承,很快 为了你已经产生的经济压力你就学会了这些,开始你还有些羞涩,等谎话说的太多了,你自己也分不清楚真假,你再也不会为说谎话而面红耳赤。
安利金字塔的维持是什么?
是最底层销售人员的销售,他们的销售维持着由若干个他们组成的他们的上线的人,若干个他们的上线又维持着他们的上上线的人。一但 这个基础跨了,那么这个金字塔就要一层一层的塌陷。
而事实上,最底层做安利的人是不停的变动的,例如你们,有一半以上或者比这个数字还要大的人做不下去, 那么就会损失你上线的利益,所以你的上线就要不停地拉人,不停地培训,不停地告诉他所拉的人,只要你坚持做下去,就会怎么怎么样,谁个谁个做了多久就拿到 年薪多少万了。所以又有一部分人进来,进进出出维持着底层基础的不倒,底层的上一层又维持着上上一层的不倒。这就是为什么上一层还有培训,因为他们相对与 上上一层又是基础,上一层的下线做不下去了,那么他也做不下去了,他做不下去他的上一层又做不下去了。所以培训是不停的,无处不在的,安利*不断的培训去 灌输,诱导,给一层一层的人员洗脑,用“利诱”来维持着这个庞大的金字塔。
与所有的“老鼠会”一样,安利的利润来自于欺骗和掠夺,来自于对人们贪婪心理的利用。这样的金字塔迟早是要倒掉的。它就象一颗“毒瘤”,如果晚割去一天, 对我们身体的损害就将越大。当安利金字塔倒塌的那一天,不知将出现多少破产的家庭,流离的孤儿,衰败的景象,
2009年6月13日星期六
2009年5月10日星期日
2008比尔博德格与会者名单
Ackermann, Josef" "Chairman of the Management Board and the Group Executive Committee, Deutsche Bank AG"
约瑟夫.阿克曼 德意志银行集团董事会董事长、执行委员会主席
CAN "Adams, John" Associate Deputy Minister of National Defence and Chief of the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Establishment Canada
约翰.亚当斯 加拿大通信安全组织主席(CSEC)、国防部副部长
USA "Ajami, Fouad" "Director, Middle East Studies Program, The Paul H. Nitz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弗阿德.埃贾米 美国中东研究项目主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主任.
USA "Alexander, Keith B." "Director,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亚历山大.基思 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又称国家保密局)
INT "Almunia, Joaquín " "Commissioner, European Commission"
华金.阿尔穆尼亚 欧盟经济和货币事务专员
GRC "Alogoskoufis, George" Minister of Economy and Finance
乔治.阿洛戈斯库菲斯 希腊经济和财政部长
USA "Altman, Roger C." "Chairman, Evercore Partners Inc."
罗杰.奥尔特曼 弗考尔合伙人公司董事长(曾任美国副财长)
TUR "Babacan, Ali "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阿里.巴巴詹 土耳其外交部长
NLD "Balkenende, Jan Peter" Prime Minister
扬.彼得.巴尔克奈德 荷兰总理
PRT "Balsemão, Francisco Pinto" "Chairman and CEO, IMPRESA, S.G.P.S.; Former Prime Minister"
弗朗西斯科.平托.巴尔塞芒 IMPRESA, S.G.P.S集团(葡萄牙媒体业)董事长、CEO;葡萄牙前总理
FRA "Baverez, Nicolas" "Partner, Gibson, Dunn & Crutcher LLP"
尼古拉斯.巴夫瑞兹 法国吉布森Dunn & Crutcher LLP 国际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ITA "Bernabè, Franco" "CEO, Telecom Italia Spa"
弗兰克.贝尔那贝 意大利移动电信CEO
USA "Bernanke, Ben S." "Chairman, Board of Governors, Federal Reserve System"
本.伯南克 美联储主席
SWE "Bildt, Carl"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卡尔.比尔特 瑞典外交部长
FIN "Blåfield, Antti " "Senior Editorial Writer, Helsingin Sanomat"
安替.布拉菲尔德 芬兰《赫尔辛基日报》资深评论员
DNK "Bosse, Stine" "CEO, TrygVesta"
斯汀.宝仕 丹麦TrygVesta保险公司CEO
CAN "Brodie, Ian " "Chief of Staff, Prime Minister’s Office"
伊恩.布罗迪 加拿大总理办公室幕僚长
AUT "Bronner, Oscar" "Publisher and Editor, Der Standard"
奥斯卡.布鲁诺 奥地利《标准报》发行与编辑
FRA "Castries, Henri de " "Chairman of the Management Board and CEO, AXA"
亨利.卡斯特 法国AXA金融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
ESP "Cebrián, Juan Luis" "CEO, PRISA"
路易斯.朱利安 西班牙PRISA通信集团CEO
CAN "Clark, Edmund" "President and CEO, TD Bank Financial Group"
夏立勤 加拿大(Ed Clark)道明银行财务集团总裁兼CEO夏立勤
GBR "Clarke, Kenneth" Member of Parliament
肯尼斯.克拉克 英国下议院议员
NOR "Clemet, Kristin" "Managing Director, Civita"
克丽斯廷.克莱梅特 Civita常务董事(挪威教育部长)
USA "Collins, Timothy C." "Senior Managing Director and CEO, Ripplewood Holdings, LLC"
提默西.柯林斯 里普尔伍德控股集团(美国大型私人收购基金)高级董事总经理兼CEO
FRA "Collomb, Bertrand" "Honorary Chairman, Lafarge"
贝尔当.哥伦布 法国拉法基集团名誉主席
PRT "Costa, António" Mayor of Lisbon
安东尼奥.科斯塔 葡萄牙里斯本市长
USA "Crocker, Chester A." James R. Schlesinger Professor of Strategic Studies
切斯特.克罗克 詹姆斯.施莱辛格国家战略研究所 教授
USA "Daschle, Thomas A." Former US Senator and Senate Majority Leader
托马斯.达施勒 前美国参议员民主党领袖
CAN "Desmarais, Jr., Paul " "Chairman and co-CEO, Power Corporation of Canada"
小保罗.德马雷 加拿大鲍尔集团总裁及合作CEO
GRC "Diamantopoulou, Anna" Member of Parliament
安娜 希腊下议院议员
USA "Donilon, Thomas E." "Partner, O’Melveny & Myers"
托马斯.多尼伦 美国美迈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美国美迈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ITA "Draghi, Mario" "Governor, Banca d’Italia"
马里奥.德拉吉 意大利中央银行行长
AUT "Ederer, Brigitte" "CEO, Siemens AG Österreich"
布里吉特 西门子奥地利公司CEO
CAN "Edwards, N. Murray " "Vice Chairman, Candian Natural Resources Limited"
梅里.爱德华 加拿大自然资源公司副总裁
DNK "Eldrup, Anders " "President, DONG A/S" Eldrup
安德斯 丹麦国营石油天然气公司总裁
ITA "Elkann, John" "Vice Chairman, Fiat S.p.A."
约翰.艾尔坎 意大利菲亚特集团副董事长
USA "Farah, Martha J." "Director, Center for Cognitive Neuroscience; Walter H. Annenberg Professor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玛莎.法拉 宾夕法尼亚大学自然科学系教授、认知神经中心主任
USA "Feldstein, Martin S." "President and CEO,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马丁.费尔德斯坦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主席兼CEO
DEU "Fischer, Joschka" Former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约施卡.菲舍尔 德国前外交部长
USA "Ford, Jr., Harold E." "Vice Chairman, Merill Lynch & Co., Inc."
小哈罗德.福特 美林证券副总裁
CHE "Forstmoser, Peter" "Professor for Civil, Corporation and Capital Market s Law, University of Zürich"
彼得.弗斯特莫塞 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
IRL "Gallagher, Paul " Attorney General
保罗.加拉格尔 爱尔兰首席检察官
USA "Geithner, Timothy F. " "President and CEO,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蒂莫西.盖纳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兼CEO
USA "Gigot, Paul " "Editorial Page Edit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保罗.吉戈特 华尔街日报社论版主编
NLD "Goddijn, Harold" "CEO, TomTom"
哈罗德.古迪恩 荷兰TomTom公司(全球最大个人导航设备)供应商CEO
TUR "Gögüs, Zeynep " "Journalist; Founder, EurActiv.com.tr"
Gögüs, Zeynep 土耳其EurActiv网站(专门报道欧盟政策立场与新闻的网站)创始人
USA "Graham, Donald E." "Chairman and CEO, 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
唐纳德.格雷姆 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司总裁兼CEO,
NLD "Halberstadt, Victor" "Professor of Economics, Leiden University; Former Honorary Secretary General of Bilderberg Meetings"
维克多 前比尔德伯格会议名誉秘书长 莱顿大学经济学教授
USA "Holbrooke, Richard C. " "Vice Chairman, Perseus, LLC"
理查德.霍尔布鲁克 美国商业银行及私募股权投资公司Perseus, L.L.C.副董事长
FIN "Honkapohja, Seppo" "Member of the Board, Bank of Finland"
芬兰银行董事会成员
INT "Hoop Scheffer, Jaap G. de" "Secretary General, NATO"
夏侯雅伯 北约秘书长
USA "Hubbard, Allan B." "Chairman, E & A Industries, Inc."
阿兰.哈伯德 美国E & A工业公司总裁
BEL "Huyghebaert, Jan"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KBC Group"
简.于格赫巴埃尔 比利时联合金融集团董事会主席
DEU "Ischinger, Wolfgang" Former Ambassador to the UK and US
沃尔夫冈.伊申格尔 前德国驻英国及驻美国大使
USA "Jacobs, Kenneth" "Deputy Chairman, Head of Lazard U.S., Lazard Frères & Co. LLC"
肯尼斯.雅各布斯 拉热. 尔德战略协调公司副总裁、主管
USA "Johnson, James A." "Vice Chairman, Perseus, LLC" (Obama’s man tasked with selecting his running mate)
詹姆斯.约翰逊 Perseus LLC副会长 (奥巴马的竞选伙伴)
SWE "Johnstone, Tom " "President and CEO, AB SKF"
汤姆.约翰斯通 AB 斯凯孚(即瑞典轴承)公司总裁
USA "Jordan, Jr., Vernon E." "Senior Managing Director, Lazard Frères & Co. LLC" 小
弗农.乔丹.拉热尔德 美国战略协调公司高级常务董事
FRA "Jouyet, Jean-Pierre " Minister of European Affairs
GBR "Kerr, John " "Member, House of Lords; Deputy Chairman, Royal Dutch Shell plc."
约翰.科尔 英国上议院议员、 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副总裁
USA "Kissinger, Henry A." "Chairman, Kissinger Associates, Inc."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 基辛格顾问公司董事长
DEU "Klaeden, Eckart von" "Foreign Policy Spokesman, CDU/CSU"
克莱登 德国联盟党基督教民主联盟(CDU) 和基督教社会联盟(CSU)外交政策发言人,
USA "Kleinfeld, Klaus" "President and COO, Alcoa"
克劳斯.科菲德 美国铝业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TUR "Koç, Mustafa " "Chairman, Koç Holding A.S."
穆斯塔法 土耳其KOC集团总裁
FRA "Kodmani, Bassma" "Director, Arab Reform Initiative"
法国阿拉伯改革委员会主任
USA "Kravis, Henry R." "Founding Partner, 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
亨利.克拉维斯 美国KKR集团创始合伙人
USA "Kravis, Marie-Josée" "Senior Fellow, Hudson Institute, Inc."
玛丽.克拉维斯 Hudson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INT "Kroes, Neelie " "Commissioner, European Commission"
克罗斯 欧洲委员会专员
POL "Kwasniewski, Aleksander " Former President
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 波兰前总统
AUT "Leitner, Wolfgang" "CEO, Andritz AG"
沃夫冈.莱特勒 奥地利安德里茨集团CEO
ESP "León Gross, Bernardino" "Secretary General, Office of the Prime Minister"
西班牙首相办公室秘书长
INT "Mandelson, Peter" "Commissioner, European Commission"
彼得.曼德尔森 欧洲委员会专员
FRA "Margerie, Christophe de" "CEO, Total"
克里斯多夫.马尔热里 法国石油与天然气巨头道达尔集团CEO
CAN "Martin, Roger" "Dean, Joseph L. Rotman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Toronto"
罗杰.马丁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多伦多大学约瑟夫.L.罗特曼管理学院
HUN "Martonyi, János"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Partner, Baker & McKenzie; Former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亚诺什.马尔托尼 匈牙利前外交部长 、 国际贸易法教授 贝克.麦肯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USA "Mathews, Jessica T. " "President,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杰西卡.马修斯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主席
INT "McCreevy, Charlie " "Commissioner, European Commission"
查理.麦克瑞 欧洲委员会专员
USA "McDonough, William J." "Vice Chairman and Special Advisor to the Chairman, Merrill Lynch & Co., Inc."
威廉.麦克唐纳 美林公司副总兼特别顾问(前美联储理事及纽约联储总裁)
CAN "McKenna, Frank" "Deputy Chair, TD Bank Financial Group"
弗兰克.麦肯纳 加拿大道明银行财务集团副总裁
GBR "McKillop, Tom " "Chairman, The Royal Bank of Scotland Group"
汤姆.麦基洛普 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行长
FRA "Montbrial, Thierry de" "President, French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蒂埃里.蒙布利亚尔 法国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加入彼尔德伯格俱乐部长达近30年)
ITA "Monti, Mario" "President, Universita Commerciale Luigi Bocconi"
马里奥.蒙蒂 意大利博科尼商业大学校长
USA "Mundie, Craig J. " "Chief Research and Strategy Officer, Microsoft Corporation"
克雷格.蒙迪 微软全球研究与战略执行官
NOR "Myklebust, Egil" "Former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SAS, Norsk Hydro ASA"
米克勒比斯特 挪威海德鲁水电公司前总裁(世界500强企业)
DEU "Nass, Matthias" "Deputy Editor, Die Zeit"
马提亚斯 德国《时代周报》副主编
NLD "Netherlands, H.M. the Queen of the"
荷兰女王
FRA "Ockrent, Christine" "CEO, French television and radio world service"
克里斯汀.傲克兰特 法国国际广播电视台CEO
FIN "Ollila, Jorma" "Chairman, Royal Dutch Shell plc"
约玛.奥利拉 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总裁
SWE "Olofsson, Maud " Minister of Enterprise and Energy; Deputy Prime Minister
莫德.奥勒夫松 瑞典企业与能源部部长、副首相
NLD "Orange, H.R.H. the Prince of"
奥兰治 荷兰亲王
GBR "Osborne, George" Shadow 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
乔治.奥斯本 英国财政部影子大臣
TUR "Öztrak, Faik" Member of Parliament
Öztrak, Faik 土耳其议会议员
ITA "Padoa-Schioppa, Tommaso " Former Minister of Finance; President of Notre Europe
托马索.帕多阿.斯乔帕 意大利前财政部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
GRC "Papahelas, Alexis" "Journalist, Kathimerini"
阿历克斯 希腊《每日报》记者
GRC "Papalexopoulos, Dimitris" "CEO, Titan Cement Co. S.A."
希腊Titan水泥集团CEO
USA "Paulson, Jr., Henry M."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亨利.鲍尔森 美国财政部长
USA "Pearl, Frank H." "Chairman and CEO, Perseus, LLC"
弗兰克 美国商业银行及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董事长兼CEO
USA "Perle, Richard N." "Resident Fellow,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理查德.珀尔 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员
FRA "Pérol, François" Deputy General Secretary in charge of Economic Affairs
弗兰索瓦.佩鲁 法国负责经济事务的副秘书长
DEU "Perthes, Volker" "Director, Stiftung Wissenschaft und Politik"
沃克.佩尔特斯 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
BEL "Philippe, H.R.H. Prince"
比利时菲利普亲王
CAN "Prichard, J. Robert S." "President and CEO, Torstar Corporation"
罗伯特.普利查德 加拿大星报集团董事长兼CEO
CAN "Reisman, Heather M." "Chair and CEO, Indigo Books & Music Inc."
希瑟米.雷斯曼 加拿大Indigo图书音乐出版集团总裁兼CEO
USA "Rice, Condoleezza" Secretary of State
康多莉扎.赖斯 美国国务卿
PRT "Rio, Rui " Mayor of Porto
鲁伊.里约 葡萄牙波尔图市市长
USA "Rockefeller, David " "Former Chairman, Chase Manhattan Bank"
大卫.洛克菲勒 大通曼哈顿银行前主席
ESP "Rodriguez Inciarte, Matias" "Executive Vice Chairman, Grupo Santander"
马提亚斯.罗德里格斯因西亚 西班牙国际银行执行副行长 马提亚斯.罗德里格斯因西亚
USA "Rose, Charlie" "Producer, Rose Communications"
查理.罗斯 美国罗斯通信制造商
DNK "Rose, Flemming" "Editor, Jyllands Posten"
弗莱明.罗斯 丹麦《日德兰邮报》编辑
USA "Ross, Dennis B." "Counselor and Ziegler Distinguished Fellow, The 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Near East Policy"
丹尼斯.罗斯 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犹太人游说集团建立的思想库)顾问和齐格勒的杰出研究员
USA "Rubin, Barnett R." "Director of Studies and Senior Fellow,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巴内特.鲁宾 国际合作中心、纽约大学主任和高级研究员
TUR "Sahenk, Ferit " "Chairman, Dogus Holding A.S."
费里特.沙亨克 土耳其Dogus控股集团 董事长
USA "Sanford, Mark" Governor of South Carolina
马克.桑福德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州长
USA "Schmidt, Eric" "Chairman of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and CEO, Google"
埃里克.施密特 GOOGLE全球总裁埃里克.施密特
AUT "Scholten, Rudolf " "Member of the Board of Executive Directors, Oesterreichische Kontrollbank AG"
鲁道夫.薛尔顿 奥地利监督银行常务董事会董事
DNK "Schur, Fritz H. " Fritz Schur Gruppen
弗里茨 丹麦Fritz Schur 集团
CZE "Schwarzenberg, Karel "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施瓦岑贝克 捷克外交部长
USA "Sebelius, Kathleen" Governor of Kansas
凯瑟琳.希贝柳斯 美国堪萨斯州长
USA "Shultz, George P." "Thomas W. and Susan B. Ford Distinguished Fellow, Hoover Instit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乔治.舒尔茨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 (于1973年被尼克松任命为财长,1982年担任里根的国务卿)
ESP "Spain, H.M. the Queen of"
西班牙女王陛下
CHE "Spillmann, Markus" "Editor-in-Chief and Head Managing Board, Neue Zürcher Zeitung AG"
马库斯.斯皮尔曼 瑞士《苏黎世报》主编兼总管
USA "Summers, Lawrence H." "Charles W. Eliot Professor, Harvard University"
劳伦斯.萨默斯 美国 哈佛大学查尔斯.爱略特学院教授
GBR "Taylor, J. Martin" "Chairman, Syngenta International AG"
马丁.泰勒 希腊先正达公司总裁
USA "Thiel, Peter A." "President, Clarium Capital Management, LLC"
彼得·蒂尔 美国对冲基金Clarium资本管理公司总裁(美国新冒起的对冲基金 )
NLD "Timmermans, Frans " Minister of European Affairs
弗朗斯 荷兰欧盟事务大臣
RUS "Trenin, Dmitri V." "Deputy Director and Senior Associate, Carnegie Moscow Center"
季米特里.列宁 俄罗斯莫斯科卡内基中心副主任、高级助理
INT "Trichet, Jean-Claude" "President, European Central Bank"
让.克劳德.特里谢 欧洲央行行长
USA "Vakil, Sanam" "Assistant Professor of Middle East Studies, The Paul H. Nitz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萨纳姆.瓦杰尔 美国中东研究所尼采高级国际研究学院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助理教授
FRA "Valls, Manuel " Member of Parliament
玛纽埃.瓦拉斯 法国国民议会议员
GRC "Varvitsiotis, Thomas" "Co-Founder and President, V + O Communication"
托马斯 希腊VO通讯集团总裁
CHE "Vasella, Daniel L." "Chairman and CEO, Novartis AG"
丹尼尔.魏思乐 瑞士诺华公司董事长兼CEO
FIN "Väyrynen, Raimo" "Director, The Finnis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拉伊莫·韦于吕宁 芬兰国际事务研究员主任
FRA "Védrine, Hubert" Hubert Védrine Conseil
于贝尔维特里那 法国于贝尔维特里那公司
NOR "Vollebaek, Knut" "High Commissioner on National Minorities, OSCE"
克努特.沃莱贝克 挪威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欧安组织)少数民族问题高级专员
SWE "Wallenberg, Jacob" "Chairman, Investor AB"
雅各布.瓦伦堡 瑞典银瑞达集团(投资者集团)主席
USA "Weber, J. Vin" "CEO, Clark & Weinstock"
韦伯女士 美国公共政策和管理咨询公司CEO
USA "Wolfensohn, James D. " "Chairman, Wolfensohn & Company, LLC"
詹姆斯.沃尔芬森 (犹太裔) 詹姆斯.戴维.沃尔芬森公司主席 (第九任世行行长)
USA "Wolfowitz, Paul " "Visiting Scholar,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保罗.沃尔福威茨 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访问学者 (犹太裔)
INT "Zoellick, Robert B. " "President, The World Bank Group"
罗伯特.佐利克 世界银行集团第十一任行长
约瑟夫.阿克曼 德意志银行集团董事会董事长、执行委员会主席
CAN "Adams, John" Associate Deputy Minister of National Defence and Chief of the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Establishment Canada
约翰.亚当斯 加拿大通信安全组织主席(CSEC)、国防部副部长
USA "Ajami, Fouad" "Director, Middle East Studies Program, The Paul H. Nitz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弗阿德.埃贾米 美国中东研究项目主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主任.
USA "Alexander, Keith B." "Director,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亚历山大.基思 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又称国家保密局)
INT "Almunia, Joaquín " "Commissioner, European Commission"
华金.阿尔穆尼亚 欧盟经济和货币事务专员
GRC "Alogoskoufis, George" Minister of Economy and Finance
乔治.阿洛戈斯库菲斯 希腊经济和财政部长
USA "Altman, Roger C." "Chairman, Evercore Partners Inc."
罗杰.奥尔特曼 弗考尔合伙人公司董事长(曾任美国副财长)
TUR "Babacan, Ali "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阿里.巴巴詹 土耳其外交部长
NLD "Balkenende, Jan Peter" Prime Minister
扬.彼得.巴尔克奈德 荷兰总理
PRT "Balsemão, Francisco Pinto" "Chairman and CEO, IMPRESA, S.G.P.S.; Former Prime Minister"
弗朗西斯科.平托.巴尔塞芒 IMPRESA, S.G.P.S集团(葡萄牙媒体业)董事长、CEO;葡萄牙前总理
FRA "Baverez, Nicolas" "Partner, Gibson, Dunn & Crutcher LLP"
尼古拉斯.巴夫瑞兹 法国吉布森Dunn & Crutcher LLP 国际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ITA "Bernabè, Franco" "CEO, Telecom Italia Spa"
弗兰克.贝尔那贝 意大利移动电信CEO
USA "Bernanke, Ben S." "Chairman, Board of Governors, Federal Reserve System"
本.伯南克 美联储主席
SWE "Bildt, Carl"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卡尔.比尔特 瑞典外交部长
FIN "Blåfield, Antti " "Senior Editorial Writer, Helsingin Sanomat"
安替.布拉菲尔德 芬兰《赫尔辛基日报》资深评论员
DNK "Bosse, Stine" "CEO, TrygVesta"
斯汀.宝仕 丹麦TrygVesta保险公司CEO
CAN "Brodie, Ian " "Chief of Staff, Prime Minister’s Office"
伊恩.布罗迪 加拿大总理办公室幕僚长
AUT "Bronner, Oscar" "Publisher and Editor, Der Standard"
奥斯卡.布鲁诺 奥地利《标准报》发行与编辑
FRA "Castries, Henri de " "Chairman of the Management Board and CEO, AXA"
亨利.卡斯特 法国AXA金融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
ESP "Cebrián, Juan Luis" "CEO, PRISA"
路易斯.朱利安 西班牙PRISA通信集团CEO
CAN "Clark, Edmund" "President and CEO, TD Bank Financial Group"
夏立勤 加拿大(Ed Clark)道明银行财务集团总裁兼CEO夏立勤
GBR "Clarke, Kenneth" Member of Parliament
肯尼斯.克拉克 英国下议院议员
NOR "Clemet, Kristin" "Managing Director, Civita"
克丽斯廷.克莱梅特 Civita常务董事(挪威教育部长)
USA "Collins, Timothy C." "Senior Managing Director and CEO, Ripplewood Holdings, LLC"
提默西.柯林斯 里普尔伍德控股集团(美国大型私人收购基金)高级董事总经理兼CEO
FRA "Collomb, Bertrand" "Honorary Chairman, Lafarge"
贝尔当.哥伦布 法国拉法基集团名誉主席
PRT "Costa, António" Mayor of Lisbon
安东尼奥.科斯塔 葡萄牙里斯本市长
USA "Crocker, Chester A." James R. Schlesinger Professor of Strategic Studies
切斯特.克罗克 詹姆斯.施莱辛格国家战略研究所 教授
USA "Daschle, Thomas A." Former US Senator and Senate Majority Leader
托马斯.达施勒 前美国参议员民主党领袖
CAN "Desmarais, Jr., Paul " "Chairman and co-CEO, Power Corporation of Canada"
小保罗.德马雷 加拿大鲍尔集团总裁及合作CEO
GRC "Diamantopoulou, Anna" Member of Parliament
安娜 希腊下议院议员
USA "Donilon, Thomas E." "Partner, O’Melveny & Myers"
托马斯.多尼伦 美国美迈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美国美迈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ITA "Draghi, Mario" "Governor, Banca d’Italia"
马里奥.德拉吉 意大利中央银行行长
AUT "Ederer, Brigitte" "CEO, Siemens AG Österreich"
布里吉特 西门子奥地利公司CEO
CAN "Edwards, N. Murray " "Vice Chairman, Candian Natural Resources Limited"
梅里.爱德华 加拿大自然资源公司副总裁
DNK "Eldrup, Anders " "President, DONG A/S" Eldrup
安德斯 丹麦国营石油天然气公司总裁
ITA "Elkann, John" "Vice Chairman, Fiat S.p.A."
约翰.艾尔坎 意大利菲亚特集团副董事长
USA "Farah, Martha J." "Director, Center for Cognitive Neuroscience; Walter H. Annenberg Professor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玛莎.法拉 宾夕法尼亚大学自然科学系教授、认知神经中心主任
USA "Feldstein, Martin S." "President and CEO,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马丁.费尔德斯坦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主席兼CEO
DEU "Fischer, Joschka" Former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约施卡.菲舍尔 德国前外交部长
USA "Ford, Jr., Harold E." "Vice Chairman, Merill Lynch & Co., Inc."
小哈罗德.福特 美林证券副总裁
CHE "Forstmoser, Peter" "Professor for Civil, Corporation and Capital Market s Law, University of Zürich"
彼得.弗斯特莫塞 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
IRL "Gallagher, Paul " Attorney General
保罗.加拉格尔 爱尔兰首席检察官
USA "Geithner, Timothy F. " "President and CEO,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蒂莫西.盖纳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兼CEO
USA "Gigot, Paul " "Editorial Page Edit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保罗.吉戈特 华尔街日报社论版主编
NLD "Goddijn, Harold" "CEO, TomTom"
哈罗德.古迪恩 荷兰TomTom公司(全球最大个人导航设备)供应商CEO
TUR "Gögüs, Zeynep " "Journalist; Founder, EurActiv.com.tr"
Gögüs, Zeynep 土耳其EurActiv网站(专门报道欧盟政策立场与新闻的网站)创始人
USA "Graham, Donald E." "Chairman and CEO, 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
唐纳德.格雷姆 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司总裁兼CEO,
NLD "Halberstadt, Victor" "Professor of Economics, Leiden University; Former Honorary Secretary General of Bilderberg Meetings"
维克多 前比尔德伯格会议名誉秘书长 莱顿大学经济学教授
USA "Holbrooke, Richard C. " "Vice Chairman, Perseus, LLC"
理查德.霍尔布鲁克 美国商业银行及私募股权投资公司Perseus, L.L.C.副董事长
FIN "Honkapohja, Seppo" "Member of the Board, Bank of Finland"
芬兰银行董事会成员
INT "Hoop Scheffer, Jaap G. de" "Secretary General, NATO"
夏侯雅伯 北约秘书长
USA "Hubbard, Allan B." "Chairman, E & A Industries, Inc."
阿兰.哈伯德 美国E & A工业公司总裁
BEL "Huyghebaert, Jan"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KBC Group"
简.于格赫巴埃尔 比利时联合金融集团董事会主席
DEU "Ischinger, Wolfgang" Former Ambassador to the UK and US
沃尔夫冈.伊申格尔 前德国驻英国及驻美国大使
USA "Jacobs, Kenneth" "Deputy Chairman, Head of Lazard U.S., Lazard Frères & Co. LLC"
肯尼斯.雅各布斯 拉热. 尔德战略协调公司副总裁、主管
USA "Johnson, James A." "Vice Chairman, Perseus, LLC" (Obama’s man tasked with selecting his running mate)
詹姆斯.约翰逊 Perseus LLC副会长 (奥巴马的竞选伙伴)
SWE "Johnstone, Tom " "President and CEO, AB SKF"
汤姆.约翰斯通 AB 斯凯孚(即瑞典轴承)公司总裁
USA "Jordan, Jr., Vernon E." "Senior Managing Director, Lazard Frères & Co. LLC" 小
弗农.乔丹.拉热尔德 美国战略协调公司高级常务董事
FRA "Jouyet, Jean-Pierre " Minister of European Affairs
GBR "Kerr, John " "Member, House of Lords; Deputy Chairman, Royal Dutch Shell plc."
约翰.科尔 英国上议院议员、 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副总裁
USA "Kissinger, Henry A." "Chairman, Kissinger Associates, Inc."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 基辛格顾问公司董事长
DEU "Klaeden, Eckart von" "Foreign Policy Spokesman, CDU/CSU"
克莱登 德国联盟党基督教民主联盟(CDU) 和基督教社会联盟(CSU)外交政策发言人,
USA "Kleinfeld, Klaus" "President and COO, Alcoa"
克劳斯.科菲德 美国铝业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TUR "Koç, Mustafa " "Chairman, Koç Holding A.S."
穆斯塔法 土耳其KOC集团总裁
FRA "Kodmani, Bassma" "Director, Arab Reform Initiative"
法国阿拉伯改革委员会主任
USA "Kravis, Henry R." "Founding Partner, 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
亨利.克拉维斯 美国KKR集团创始合伙人
USA "Kravis, Marie-Josée" "Senior Fellow, Hudson Institute, Inc."
玛丽.克拉维斯 Hudson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INT "Kroes, Neelie " "Commissioner, European Commission"
克罗斯 欧洲委员会专员
POL "Kwasniewski, Aleksander " Former President
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 波兰前总统
AUT "Leitner, Wolfgang" "CEO, Andritz AG"
沃夫冈.莱特勒 奥地利安德里茨集团CEO
ESP "León Gross, Bernardino" "Secretary General, Office of the Prime Minister"
西班牙首相办公室秘书长
INT "Mandelson, Peter" "Commissioner, European Commission"
彼得.曼德尔森 欧洲委员会专员
FRA "Margerie, Christophe de" "CEO, Total"
克里斯多夫.马尔热里 法国石油与天然气巨头道达尔集团CEO
CAN "Martin, Roger" "Dean, Joseph L. Rotman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Toronto"
罗杰.马丁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多伦多大学约瑟夫.L.罗特曼管理学院
HUN "Martonyi, János"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Partner, Baker & McKenzie; Former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亚诺什.马尔托尼 匈牙利前外交部长 、 国际贸易法教授 贝克.麦肯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USA "Mathews, Jessica T. " "President,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杰西卡.马修斯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主席
INT "McCreevy, Charlie " "Commissioner, European Commission"
查理.麦克瑞 欧洲委员会专员
USA "McDonough, William J." "Vice Chairman and Special Advisor to the Chairman, Merrill Lynch & Co., Inc."
威廉.麦克唐纳 美林公司副总兼特别顾问(前美联储理事及纽约联储总裁)
CAN "McKenna, Frank" "Deputy Chair, TD Bank Financial Group"
弗兰克.麦肯纳 加拿大道明银行财务集团副总裁
GBR "McKillop, Tom " "Chairman, The Royal Bank of Scotland Group"
汤姆.麦基洛普 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行长
FRA "Montbrial, Thierry de" "President, French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蒂埃里.蒙布利亚尔 法国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加入彼尔德伯格俱乐部长达近30年)
ITA "Monti, Mario" "President, Universita Commerciale Luigi Bocconi"
马里奥.蒙蒂 意大利博科尼商业大学校长
USA "Mundie, Craig J. " "Chief Research and Strategy Officer, Microsoft Corporation"
克雷格.蒙迪 微软全球研究与战略执行官
NOR "Myklebust, Egil" "Former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SAS, Norsk Hydro ASA"
米克勒比斯特 挪威海德鲁水电公司前总裁(世界500强企业)
DEU "Nass, Matthias" "Deputy Editor, Die Zeit"
马提亚斯 德国《时代周报》副主编
NLD "Netherlands, H.M. the Queen of the"
荷兰女王
FRA "Ockrent, Christine" "CEO, French television and radio world service"
克里斯汀.傲克兰特 法国国际广播电视台CEO
FIN "Ollila, Jorma" "Chairman, Royal Dutch Shell plc"
约玛.奥利拉 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总裁
SWE "Olofsson, Maud " Minister of Enterprise and Energy; Deputy Prime Minister
莫德.奥勒夫松 瑞典企业与能源部部长、副首相
NLD "Orange, H.R.H. the Prince of"
奥兰治 荷兰亲王
GBR "Osborne, George" Shadow 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
乔治.奥斯本 英国财政部影子大臣
TUR "Öztrak, Faik" Member of Parliament
Öztrak, Faik 土耳其议会议员
ITA "Padoa-Schioppa, Tommaso " Former Minister of Finance; President of Notre Europe
托马索.帕多阿.斯乔帕 意大利前财政部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
GRC "Papahelas, Alexis" "Journalist, Kathimerini"
阿历克斯 希腊《每日报》记者
GRC "Papalexopoulos, Dimitris" "CEO, Titan Cement Co. S.A."
希腊Titan水泥集团CEO
USA "Paulson, Jr., Henry M."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亨利.鲍尔森 美国财政部长
USA "Pearl, Frank H." "Chairman and CEO, Perseus, LLC"
弗兰克 美国商业银行及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董事长兼CEO
USA "Perle, Richard N." "Resident Fellow,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理查德.珀尔 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员
FRA "Pérol, François" Deputy General Secretary in charge of Economic Affairs
弗兰索瓦.佩鲁 法国负责经济事务的副秘书长
DEU "Perthes, Volker" "Director, Stiftung Wissenschaft und Politik"
沃克.佩尔特斯 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
BEL "Philippe, H.R.H. Prince"
比利时菲利普亲王
CAN "Prichard, J. Robert S." "President and CEO, Torstar Corporation"
罗伯特.普利查德 加拿大星报集团董事长兼CEO
CAN "Reisman, Heather M." "Chair and CEO, Indigo Books & Music Inc."
希瑟米.雷斯曼 加拿大Indigo图书音乐出版集团总裁兼CEO
USA "Rice, Condoleezza" Secretary of State
康多莉扎.赖斯 美国国务卿
PRT "Rio, Rui " Mayor of Porto
鲁伊.里约 葡萄牙波尔图市市长
USA "Rockefeller, David " "Former Chairman, Chase Manhattan Bank"
大卫.洛克菲勒 大通曼哈顿银行前主席
ESP "Rodriguez Inciarte, Matias" "Executive Vice Chairman, Grupo Santander"
马提亚斯.罗德里格斯因西亚 西班牙国际银行执行副行长 马提亚斯.罗德里格斯因西亚
USA "Rose, Charlie" "Producer, Rose Communications"
查理.罗斯 美国罗斯通信制造商
DNK "Rose, Flemming" "Editor, Jyllands Posten"
弗莱明.罗斯 丹麦《日德兰邮报》编辑
USA "Ross, Dennis B." "Counselor and Ziegler Distinguished Fellow, The 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Near East Policy"
丹尼斯.罗斯 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犹太人游说集团建立的思想库)顾问和齐格勒的杰出研究员
USA "Rubin, Barnett R." "Director of Studies and Senior Fellow,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巴内特.鲁宾 国际合作中心、纽约大学主任和高级研究员
TUR "Sahenk, Ferit " "Chairman, Dogus Holding A.S."
费里特.沙亨克 土耳其Dogus控股集团 董事长
USA "Sanford, Mark" Governor of South Carolina
马克.桑福德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州长
USA "Schmidt, Eric" "Chairman of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and CEO, Google"
埃里克.施密特 GOOGLE全球总裁埃里克.施密特
AUT "Scholten, Rudolf " "Member of the Board of Executive Directors, Oesterreichische Kontrollbank AG"
鲁道夫.薛尔顿 奥地利监督银行常务董事会董事
DNK "Schur, Fritz H. " Fritz Schur Gruppen
弗里茨 丹麦Fritz Schur 集团
CZE "Schwarzenberg, Karel "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施瓦岑贝克 捷克外交部长
USA "Sebelius, Kathleen" Governor of Kansas
凯瑟琳.希贝柳斯 美国堪萨斯州长
USA "Shultz, George P." "Thomas W. and Susan B. Ford Distinguished Fellow, Hoover Instit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乔治.舒尔茨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 (于1973年被尼克松任命为财长,1982年担任里根的国务卿)
ESP "Spain, H.M. the Queen of"
西班牙女王陛下
CHE "Spillmann, Markus" "Editor-in-Chief and Head Managing Board, Neue Zürcher Zeitung AG"
马库斯.斯皮尔曼 瑞士《苏黎世报》主编兼总管
USA "Summers, Lawrence H." "Charles W. Eliot Professor, Harvard University"
劳伦斯.萨默斯 美国 哈佛大学查尔斯.爱略特学院教授
GBR "Taylor, J. Martin" "Chairman, Syngenta International AG"
马丁.泰勒 希腊先正达公司总裁
USA "Thiel, Peter A." "President, Clarium Capital Management, LLC"
彼得·蒂尔 美国对冲基金Clarium资本管理公司总裁(美国新冒起的对冲基金 )
NLD "Timmermans, Frans " Minister of European Affairs
弗朗斯 荷兰欧盟事务大臣
RUS "Trenin, Dmitri V." "Deputy Director and Senior Associate, Carnegie Moscow Center"
季米特里.列宁 俄罗斯莫斯科卡内基中心副主任、高级助理
INT "Trichet, Jean-Claude" "President, European Central Bank"
让.克劳德.特里谢 欧洲央行行长
USA "Vakil, Sanam" "Assistant Professor of Middle East Studies, The Paul H. Nitz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萨纳姆.瓦杰尔 美国中东研究所尼采高级国际研究学院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助理教授
FRA "Valls, Manuel " Member of Parliament
玛纽埃.瓦拉斯 法国国民议会议员
GRC "Varvitsiotis, Thomas" "Co-Founder and President, V + O Communication"
托马斯 希腊VO通讯集团总裁
CHE "Vasella, Daniel L." "Chairman and CEO, Novartis AG"
丹尼尔.魏思乐 瑞士诺华公司董事长兼CEO
FIN "Väyrynen, Raimo" "Director, The Finnis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拉伊莫·韦于吕宁 芬兰国际事务研究员主任
FRA "Védrine, Hubert" Hubert Védrine Conseil
于贝尔维特里那 法国于贝尔维特里那公司
NOR "Vollebaek, Knut" "High Commissioner on National Minorities, OSCE"
克努特.沃莱贝克 挪威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欧安组织)少数民族问题高级专员
SWE "Wallenberg, Jacob" "Chairman, Investor AB"
雅各布.瓦伦堡 瑞典银瑞达集团(投资者集团)主席
USA "Weber, J. Vin" "CEO, Clark & Weinstock"
韦伯女士 美国公共政策和管理咨询公司CEO
USA "Wolfensohn, James D. " "Chairman, Wolfensohn & Company, LLC"
詹姆斯.沃尔芬森 (犹太裔) 詹姆斯.戴维.沃尔芬森公司主席 (第九任世行行长)
USA "Wolfowitz, Paul " "Visiting Scholar,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保罗.沃尔福威茨 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访问学者 (犹太裔)
INT "Zoellick, Robert B. " "President, The World Bank Group"
罗伯特.佐利克 世界银行集团第十一任行长
2009年4月26日星期日
《搏击俱乐部》经典台词
That old saying,how you always hurt the one you love? Well,it works both ways.
俗话说,人们总会伤害他所爱的人,其实人们也会爱上他所伤害的人。
Between those huge,sweating tits that hung enormous the way you’d think of god’s as big.
头被埋在这么大的奶子中间,不禁认为上帝的胸部也很壮观。
Echo:I could’t sleep. I could’t sleep. Everyting’s far way. With insomnia, nothing’s real. Everyting’s a copy of a copy of a copy.
失眠症让我感受不到真实,一切都很虚幻,事情都成了相同的拷贝。
We used to read pornography. Now it was the horchow collection.
以前我们看色情图片寻找刺激,现在是看产品目录。
Lost in oblivion,dark and silent and complete. I found freedom. Losing all hope was freedom.
不顾一切,感到黑暗,沉默和完整。我找到了自由,抛开所有希望就是自由。
I wasn’t really dying. I wasn’t host to cancer or parasites. I was the warm little center. That the life of this world crowded around.
我没有绝症,也没有癌症或是寄生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中心,周围拥挤的生命的中心。
Every evening, I died and every evening, I was born again. Resurrected.
我每晚都会死一次,可是又重生一次。复活过来。
When you have insomnia, you’re never really asleep and you’re never really awake.
得失眠症的人无法真正入睡,也没有清醒的时刻。
If I did have a tumor…I’d name it Marla. Marla…the little scratch on the roof of your mouth that would heal if only you could stop tonguing it, but you can’t.
玛拉犹如我的癌症,就像长在嘴边的烂疽一般。不去舔就不会恶化,但没有办法不去舔。
Marla’s philosophy of life was that she might die at any moment. The tragedy, she said, was that she didn’t.
玛拉的哲学是,她随时都会死。悲惨的是,她一直都没死。
This is your life, and it’s ending one minute at a time.
你的生命一分一分的消逝。
If you wake up at a different time, in a different place, could you wake up as a different person?
若在不同时间于不同地点醒来,你会变成不同的人吗?
Why do guys like you and I know what a duvet is? Is this essential to our survival in the hunter-gatherer sense of the world? No. What are we, then? We’re consumers. We are by-products of a lifestyle obsession. Murder, crime, poverty…these things don’t concern me. What concerns me are celebrity magazines, television with 500 channels, some guy’s name on my underwear. Rogaine, viagra, olestra.
我们一定要知道鸭绒垫子吗?我们一定要字字斟酌吗?不。那你和我算什么?我们是消费者,我们满脑子想的都是物质。我不关心凶杀案和贫穷问题,我只关心名人杂志,500个频道的电视,我内裤上印着谁的名字。生发剂,威尔钢,减肥药。
Fuck Martha Stewart. Martha’s polishing the brass on the Titanic. It’s all going down, man. So fuck off with your sofa units and strinne green stripe patterns. I say, never be complete. I say, stop being perfect. I say, let’s evolve. Let the chips fall where they may.
去她的玛莎,玛莎所造就的世界慢慢沉沦。去你的沙发和绿条纹沙发布。不要让自己什么都有,不要做完美的人,我们要进化,水来土掩。
The things you own end up owning you.你已经被物质奴役了。
I should’ve been looking for a new condo. I should’ve been haggling with my insurance company. I should’ve been upset about my nice, neat flaming little shit. But I wasn’t.
我早该另觅公寓,找保险公司办理赔的,我应该要替我的失去感到难过,可是我没有。
It was right in everyone’s face. Tyler and I just made it visible. It was on the tip of everyone’s tongue. Tyler and I just gave it a name.
每个人脸上都有这种表情,泰勒和我只是表现出来。大家都这么想,泰勒和我则直言不讳。
You weren’t alive anywhere like you were there. But fight club only exists in the hours between when fight club starts and when fight club ends. Even if I could tell someone they had a good fight, I wouldn’t be talking to the same man. Who you were in fight club, is not who you were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e guy who came to fight club for the first time, his ass was a wad of cookie dough. After a few weeks, he was carved out of wood.
在那里,你才真正的活了起来。搏击俱乐部只在聚会时存在,就算是我认为打得很棒的人,聚会结束后,也会马上改变。在俱乐部的你不是其他地方的你。刚来俱乐部的人,屁股都是光滑圆润,几周后,就像雕刻过的木头。
Self-improvement is masturbation. And self-destruction.
自我成长要靠手淫,还有自我毁灭。
Sticking feathers up your butt does make you a chicken.插上羽毛, 不等于你就是老鹰。
Without pain, without sacrifice, we would have nothing.
没有痛苦和牺牲,就没有收获
You have to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that god does not like you. He never wanted you. In all probability, he hates you. This is not the worst thing that can happen. We don’t need him. Fuck damnation,man. Fuck redemption. We are god’s unwanted children? So be it!
你要假设上帝不爱你,他一直都不想要你,或许还很讨厌你呢。你的痛不是最悲惨的事。我们不需要他,去他的诅咒和赎罪,我们都是被上帝遗弃的子民。
First you have to give up. First you have to know, not fear, know that someday you’re gonna die. It’s only after we’ve lost everyting that we’re free to do anyting.
你得先放弃一切,你必须没有恐惧,面对你总有一天会死的事实。只有抛弃一切,才能获得自由。
Advertising has its taste in cars and clothes. Working jobs we hate so we can buy shit we don’t need. We’re the middle children of history. No purpose or place. We have no great war, no great depression. Our great war’s a spiritual war. Our great depression is our lives. We’ve all been raised on television to believe that one day we’d all be millionaires and movie gods and rock stars. But we won’t. We’re slowly learning that fact. And we’re very, very pissed off.
广告诱惑我们买车子,衣服,于是拼命工作买不需要的东西,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没有世界大战,没有经济大恐慌,我们的大战只是心灵之战,我们的恐慌只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从小看电视,相信有一天会成为富翁,明星或摇滚巨星,但是,我们不会。那是我们逐渐面对着的现实,所以我们非常愤怒。
No fear. No distractions. The ability to let that which does not matter truly slide.
抛弃一切,才有自由。有一种能力看透并抛弃,不在乎失去一切。
You’re not your job. You’re not how much money you have in the bank. You’re not the car you drive. You’re not the contents of your wallet. You’re not your fucking khakis. You’re the all-singing, all-dancing crap of the world.
工作不能代表你,银行存款并不能代表你,你开的车也不能代表你,皮夹里的东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众生中的其中一个.
You are not special. You are not a beautiful or unique snowflake. You are the same decaying organic matter as everything else. We are the all-singing, all-dancing crap of the world. We are all part of the same compost heap.
你不是什么特别的人物,你不是美丽的、独一无二的雪花,你跟其他生物是同样的有机物。我们只是来这世界走一遭罢了,跟其他生物没什么两样。
You need to forget about what you know. That’s your problem. Forget about what you think you know about life, about friendship, and especially about you and me.
忘了你知道的一切吧,那是你的问题所在。忘了你以为的生活,友谊,尤其是你和我的事。
Hitting bottom isn’t a weekend retreat. It’s not a goddamn seminar. Stop trying to control everything and just let go.
躲到安抚团体不能解决一切,别再控制一切,应抛弃一切。
In your world I see, you’re stalking elk through the damp canyon forest, around the ruins of Rockefeller Center. You’ll wear leather clothes that will last you the rest of your life. You’ll climb the vines that wrap the Sears Tower. And when you look down, you’ll see tiny figures pounding corn, laying strips of venison on the empty carpool lane of some abandoned superhighway.
在你的世界里,你不自觉的被限制住。你的衣着为外界所定型,为了生存遗忘本身的才能。应该往下看看密密麻麻的小生物,高速公路上只是空荡荡的。
You met me at a very strange time in my life.
我们相遇的时候,碰巧是我人生中最诡异的一段时间。
俗话说,人们总会伤害他所爱的人,其实人们也会爱上他所伤害的人。
Between those huge,sweating tits that hung enormous the way you’d think of god’s as big.
头被埋在这么大的奶子中间,不禁认为上帝的胸部也很壮观。
Echo:I could’t sleep. I could’t sleep. Everyting’s far way. With insomnia, nothing’s real. Everyting’s a copy of a copy of a copy.
失眠症让我感受不到真实,一切都很虚幻,事情都成了相同的拷贝。
We used to read pornography. Now it was the horchow collection.
以前我们看色情图片寻找刺激,现在是看产品目录。
Lost in oblivion,dark and silent and complete. I found freedom. Losing all hope was freedom.
不顾一切,感到黑暗,沉默和完整。我找到了自由,抛开所有希望就是自由。
I wasn’t really dying. I wasn’t host to cancer or parasites. I was the warm little center. That the life of this world crowded around.
我没有绝症,也没有癌症或是寄生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中心,周围拥挤的生命的中心。
Every evening, I died and every evening, I was born again. Resurrected.
我每晚都会死一次,可是又重生一次。复活过来。
When you have insomnia, you’re never really asleep and you’re never really awake.
得失眠症的人无法真正入睡,也没有清醒的时刻。
If I did have a tumor…I’d name it Marla. Marla…the little scratch on the roof of your mouth that would heal if only you could stop tonguing it, but you can’t.
玛拉犹如我的癌症,就像长在嘴边的烂疽一般。不去舔就不会恶化,但没有办法不去舔。
Marla’s philosophy of life was that she might die at any moment. The tragedy, she said, was that she didn’t.
玛拉的哲学是,她随时都会死。悲惨的是,她一直都没死。
This is your life, and it’s ending one minute at a time.
你的生命一分一分的消逝。
If you wake up at a different time, in a different place, could you wake up as a different person?
若在不同时间于不同地点醒来,你会变成不同的人吗?
Why do guys like you and I know what a duvet is? Is this essential to our survival in the hunter-gatherer sense of the world? No. What are we, then? We’re consumers. We are by-products of a lifestyle obsession. Murder, crime, poverty…these things don’t concern me. What concerns me are celebrity magazines, television with 500 channels, some guy’s name on my underwear. Rogaine, viagra, olestra.
我们一定要知道鸭绒垫子吗?我们一定要字字斟酌吗?不。那你和我算什么?我们是消费者,我们满脑子想的都是物质。我不关心凶杀案和贫穷问题,我只关心名人杂志,500个频道的电视,我内裤上印着谁的名字。生发剂,威尔钢,减肥药。
Fuck Martha Stewart. Martha’s polishing the brass on the Titanic. It’s all going down, man. So fuck off with your sofa units and strinne green stripe patterns. I say, never be complete. I say, stop being perfect. I say, let’s evolve. Let the chips fall where they may.
去她的玛莎,玛莎所造就的世界慢慢沉沦。去你的沙发和绿条纹沙发布。不要让自己什么都有,不要做完美的人,我们要进化,水来土掩。
The things you own end up owning you.你已经被物质奴役了。
I should’ve been looking for a new condo. I should’ve been haggling with my insurance company. I should’ve been upset about my nice, neat flaming little shit. But I wasn’t.
我早该另觅公寓,找保险公司办理赔的,我应该要替我的失去感到难过,可是我没有。
It was right in everyone’s face. Tyler and I just made it visible. It was on the tip of everyone’s tongue. Tyler and I just gave it a name.
每个人脸上都有这种表情,泰勒和我只是表现出来。大家都这么想,泰勒和我则直言不讳。
You weren’t alive anywhere like you were there. But fight club only exists in the hours between when fight club starts and when fight club ends. Even if I could tell someone they had a good fight, I wouldn’t be talking to the same man. Who you were in fight club, is not who you were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e guy who came to fight club for the first time, his ass was a wad of cookie dough. After a few weeks, he was carved out of wood.
在那里,你才真正的活了起来。搏击俱乐部只在聚会时存在,就算是我认为打得很棒的人,聚会结束后,也会马上改变。在俱乐部的你不是其他地方的你。刚来俱乐部的人,屁股都是光滑圆润,几周后,就像雕刻过的木头。
Self-improvement is masturbation. And self-destruction.
自我成长要靠手淫,还有自我毁灭。
Sticking feathers up your butt does make you a chicken.插上羽毛, 不等于你就是老鹰。
Without pain, without sacrifice, we would have nothing.
没有痛苦和牺牲,就没有收获
You have to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that god does not like you. He never wanted you. In all probability, he hates you. This is not the worst thing that can happen. We don’t need him. Fuck damnation,man. Fuck redemption. We are god’s unwanted children? So be it!
你要假设上帝不爱你,他一直都不想要你,或许还很讨厌你呢。你的痛不是最悲惨的事。我们不需要他,去他的诅咒和赎罪,我们都是被上帝遗弃的子民。
First you have to give up. First you have to know, not fear, know that someday you’re gonna die. It’s only after we’ve lost everyting that we’re free to do anyting.
你得先放弃一切,你必须没有恐惧,面对你总有一天会死的事实。只有抛弃一切,才能获得自由。
Advertising has its taste in cars and clothes. Working jobs we hate so we can buy shit we don’t need. We’re the middle children of history. No purpose or place. We have no great war, no great depression. Our great war’s a spiritual war. Our great depression is our lives. We’ve all been raised on television to believe that one day we’d all be millionaires and movie gods and rock stars. But we won’t. We’re slowly learning that fact. And we’re very, very pissed off.
广告诱惑我们买车子,衣服,于是拼命工作买不需要的东西,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没有世界大战,没有经济大恐慌,我们的大战只是心灵之战,我们的恐慌只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从小看电视,相信有一天会成为富翁,明星或摇滚巨星,但是,我们不会。那是我们逐渐面对着的现实,所以我们非常愤怒。
No fear. No distractions. The ability to let that which does not matter truly slide.
抛弃一切,才有自由。有一种能力看透并抛弃,不在乎失去一切。
You’re not your job. You’re not how much money you have in the bank. You’re not the car you drive. You’re not the contents of your wallet. You’re not your fucking khakis. You’re the all-singing, all-dancing crap of the world.
工作不能代表你,银行存款并不能代表你,你开的车也不能代表你,皮夹里的东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众生中的其中一个.
You are not special. You are not a beautiful or unique snowflake. You are the same decaying organic matter as everything else. We are the all-singing, all-dancing crap of the world. We are all part of the same compost heap.
你不是什么特别的人物,你不是美丽的、独一无二的雪花,你跟其他生物是同样的有机物。我们只是来这世界走一遭罢了,跟其他生物没什么两样。
You need to forget about what you know. That’s your problem. Forget about what you think you know about life, about friendship, and especially about you and me.
忘了你知道的一切吧,那是你的问题所在。忘了你以为的生活,友谊,尤其是你和我的事。
Hitting bottom isn’t a weekend retreat. It’s not a goddamn seminar. Stop trying to control everything and just let go.
躲到安抚团体不能解决一切,别再控制一切,应抛弃一切。
In your world I see, you’re stalking elk through the damp canyon forest, around the ruins of Rockefeller Center. You’ll wear leather clothes that will last you the rest of your life. You’ll climb the vines that wrap the Sears Tower. And when you look down, you’ll see tiny figures pounding corn, laying strips of venison on the empty carpool lane of some abandoned superhighway.
在你的世界里,你不自觉的被限制住。你的衣着为外界所定型,为了生存遗忘本身的才能。应该往下看看密密麻麻的小生物,高速公路上只是空荡荡的。
You met me at a very strange time in my life.
我们相遇的时候,碰巧是我人生中最诡异的一段时间。
2009年4月13日星期一
笑话一则
WANHAI说它台湾线货多,YANMING就笑了 YANMING说它中东线货多,APL就笑了 APL说它美东线货多,ZIM就笑了 ZIM说它南美线货多,CSAV就笑了 CSAV说它冻柜多,HAMBURGSUB就笑了 HAMBURGSUB说它地东线货多,HANJIN就笑了, HANJIN说它特种柜多,PIL就笑了 PIL说它非洲线货多,CMA就笑了 CMA说它航线多,CHINASHIPPING就笑了 CHINASHIPPING说它员工多,COSCO就笑了 COSCO说它日本线货多,OOCL就笑了 OOCL说它欧洲线货多,MSC就笑了, MSC说它运力强,MAERSK就笑了 MAERSK说:“我们船东要联合起来调控运费” 全厦门的船东都笑了:“兄弟,说话要负责任哦!”
2009年2月2日星期一
M理论
M理论的概念
M理论,是为“物理的终极理论”而提议的理论,希望能藉由单一个理论来解释所有物质与能源的本质与交互关系。其结合了所有超弦理论(共五种)和十一维的超引力理论。为了充分了解它,爱德华·威滕博士认为需要发明新的数学工具。
1984—1985年,弦理论发生第一次革命,其核心是发现“反常自由”的统一理论;1994-1995年,弦理论又发生既外向又内在的第二次革命,弦理论演变成M理论。第二次弦革命的主将威滕(EdwardWitten)被美国《生活》周刊评为二次大战后第六位最有影响的人物。
另一则定义:
M理论系由刘易斯、亚伦(Louis Allen)所提出。针对社会、经济等观点,对管理者及被管理者之真实态度调查所得,而提出一综合性管理定义之理论。
M理论的“M”指什么
威滕说:“M在这里可以代表魔术(magic)、神秘(mystery)或膜(membrane),依你所好而定。”施瓦茨则提醒大家注意,M还代表矩阵(matrix)。
在围棋游戏中,只有围与不围这样很少的几条规则,加上黑白两色棋子,却可以弈出千变万化的对局。与此相似,现代科学认为,自然界由很少的几条规则支配,而存在着无限多种这些支配规律容许的状态和结构。任何尚未发现的力,必将是极微弱的,或其效应将受到强烈的限制。这些效应,要么被限制在极短的距离内,要么只对极其特殊的客体起作用。
科学家非常自信地认为,他们发现了所有的力,并没有什么遗漏。但是,在描述这些力的规律时,他们却缺乏同样的自信。20世纪科学的两大支柱——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居然是不相容的。广义相对论在微观尺度上违背了量子力学的规则;而黑洞则在另一极端尺度上向量子力学自身的基础挑战。面对这一困境,与其说物理学不再辉煌,还不如说这预示着一场新的革命。
萨拉姆(A.Salam)和温伯格(S.Weinberg)的弱电统一理论,把分别描述电磁力和弱力的两条规律,简化为一条规律。而M理论的最终目标,是要用一条规律来描述已知的所有力(电磁力、弱力、强力、引力)。当前,有利于M理论的证据与日俱增,已取得令人振奋的进展。M理论成功的标志,在于让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在新的理论框架中相容起来。
同弦论一样,M理论的关键概念是超对称性。所谓超对称性,是指玻色子和费米子之间的对称性。玻色子是以印度加尔各答大学物理学家玻色(S.N.Bose)的名字命名的;费米子是以建议实施曼哈顿工程的物理学家费米(E.Fermi)的名字命名的。玻色子具有整数自旋,而费米子具有半整数自旋。相对论性量子理论预言,粒子自旋与其统计性质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一预言已在自然界中得到令人惊叹的证实。
在超对称物理中,所有粒子都有自己的超对称伙伴。它们有与原来粒子完全相同的量子数(色、电荷、重子数、轻子数等)。玻色子的超伙伴必定是费米子;费米子的超伙伴必定是玻色子。尽管尚未找到超对称伙伴存在的确切证据,但理论家仍坚信它的存在。他们认为,由于超对称是自发破缺的,超伙伴粒子的质量必定比原来粒子的大很多,所以才无法在现有的加速器中探测到它的存在。
局部超对称性,还提供将引力也纳入物理统一理论的新途径。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是根据广义时空坐标变换下的某些要求导出来的。在超对称时空坐标变换下,局部超对称性则预言存在“超引力”。在超引力理论中,引力相互作用由一种自旋为2的玻色子(引力子)来传递;而引力子的超伙伴,是自旋为3/2的费米子(引力微子),它传递一种短程的相互作用。历史的玩笑:回到11维
广义相对论没有对时空维数规定上限,在任何维黎曼流形上都能建立引力理论。超引力理论却对时空维数规定了一个上限——11维。更吸引人的是,已经证明,11维不仅是超引力容许的最大维数,也是纳入等距群SU(3)×SU(2)×U(1)的最小维数。描述强力的标准模型,即量子色动力学,是基于定域对称群SU(3)的规范理论,它的量子叫做胶子,作用于一个叫“色”的内禀量子数上。描述弱力和电磁力的温伯格-萨拉姆模型,是基于SU(2)×U(1)的规范理论。这个规范群作用在“味道”上,而不是在“颜色”上,它不是精确的,而是自发破缺的。由于这些理由,许多物理学家开始探讨11维的超引力理论,期望这就是他们寻求的统一理论。
然而,在手征性面前,引力理论的一根支柱突然倒塌了。手征性2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特征,许多自然对象都有类似于人的左手与右手那样的对称性。像中微子的自旋,就始终是左手的。
20世纪20年代,波兰人卡卢扎(T.Kaluza)和瑞典人克莱因(O.Klein),发现从高维空间约化到可观测的4维时空的机制。若11维超引力中的7维空间是紧致的,且其尺度为10-33厘米(缘此其不被觉察),就会导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所需的SU(3)×SU(2)×U(1)对称群。但是,在时空从11维紧致化到4维时,却无法导出手征性来。到了1984年,超引力丧失领头理论地位,超弦理论取而代之。当时,“让11维见鬼去吧!”——“夸克之父”盖尔曼(M.Gell-Mann)的这句名言,表达了不少物理学家对11维的失望情绪。
从1984年起,人们认定10维时空是最佳选择,10维时空的弦论替代了11维时空的超引力理论。曾流行过五种弦论,其不同在于未破缺的超对称性荷的数目,以及所带有的规范群。在10维时空中,最小的旋量具有16个实分量,有三种弦论的守恒超荷恰巧对应于这种情况,它们是类型Ⅰ、杂优弦HE和HO。其余两种弦论含有2个旋量超荷,称为类型Ⅱ弦。其中,类型ⅡA的旋量具有相对的手征性,类型ⅡB的旋量具有相同的手征性。HE和HO二种杂优弦,分别带有E8×E8规范群和SO(32)规范群。类型Ⅰ弦也具有SO(32)规范群,它是开弦,而其余的4种弦是闭弦。重要的是,它们都是反常自由的,即弦论提供了一种与量子力学相容的引力理论。在这些理论中,HE弦至少在原则上能解释所有已知粒子和力的性质,当然也包括手征性在内。
然而,弦论绝非美轮美奂,至少可从四方面对它诘难。首先,人们本将弦论当作物理统一理论来追寻,它的五种不同理论却又给出了五种不同的宇宙,若人类生活在其中的一种宇宙之中,那么其余四种理论描述的宇宙,又是何等样的生物居住其中呢?其次,若将粒子看作弦,那为什么不将它们看作膜,抑或看作p维客体——胚(brane)呢?再者,关于弦论的实验验证,传统的粒子加速器方法,显然受到技术和经费两方面限制,然而新的方法又在何处?最后,超对称性容许时空的最大维数是11维,为什么弦论只到10维就戛然而止了呢?余下的那一维是逃逸了,还是隐藏起来了呢?
历史真会开玩笑,在人们让11维“见鬼”十年之后,1994年开始了弦论的第二次革命。此后,五种不同的弦论在本质上被证明是等价的,它们可以从11维时空的M理论导出。经历了十年艰苦卓绝的辛劳,人们居然又回到了原来的时空维数,否定之否定实在是条奥妙的哲理。对偶性与M理论
M理论的11维真空,能用一个称作11维时空普朗克质量mP的单一标度表征。若将11维时空中的一个空间维度,取成半径为R的圆周,就可以将它与类型ⅡA的弦论联系起来。类型ⅡA弦论有一个无量纲的弦耦合常数gs,它由膨胀子场Φ(一种属于类型ⅡA超引力多重态的无质量标量场)的值决定。类型ⅡA的质量标度ms的平方,给出基本ⅡA弦的张力,11维与10维的ⅡA的参数之间的关系为(略去数值因子2π)ms2=RmP3,gs=Rms。
ⅡA理论中经常使用的微扰分析,是将ms固定而对gs展开。从第二个关系式可见,这是关于R=0的展开,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弦微扰论中没有发现11维解释的原因。半径R是一个模(modulas),它由带有平坦势的无质量标量场的值确定。若这个模取值为零,对应于ⅡA理论;若取值无穷大,则对应于11维理论。
杂优弦HE与11维理论也有相似的联系,差别在于紧致的空间不再是圆周,而是一条线段。这个紧致化会产生两个平行的10维切面,而每一面又对应于一个E8规范群。引力场存在于块中。从11维时空更能说明,为什么采用E8×E8规范群才会是量子力学“反常自由”的。
早在本世纪初,德国女学者诺特(A.Noether)证明了一条著名定律:对称性对应于某一种物理守恒定律。电荷、色荷,以及别的守恒荷,都能看成是诺特荷。某些粒子的特性在场变形下保持不变,这样的守恒律称为拓扑的,其守恒荷为拓扑荷。按照传统观点,轻子与夸克被认作是基本粒子,而单极子等携带拓扑荷的孤子是派生的。是否能颠倒过来猜想呢?即猜想单极子带诺特荷,而电子带拓扑荷呢?这一猜想被称作蒙托南-奥利夫(Montonen-Olive)猜想,它给物理计算带来了意料不到的惊喜。带有e荷的基本粒子等价于1/e的拓扑孤子,而粒子的荷对应于它的相互作用耦合强度。夸克的耦合强度较强,因而不能用微扰论计算,但可用耦合强度较弱的对偶理论计算。
这方面的一个突破性进展,是由印度物理学家森(AshokeSen)取得的。他证明,在超对称理论中,必然存在既带电荷又带磁荷的孤子。当这一猜测推广到弦论后,它被称作S对偶性。S对偶性是强耦合与弱耦合之间的对偶性,由于耦合强度对应于膨胀子场Φ的值。杂优弦HO与类型I弦可通过各自的膨胀子场联系起来,即Φ(I)+Φ(HO)=0。
弱HO耦合对应Φ(HO)=-∞,而强HO耦合对应Φ(HO)=+∞。可见,杂优弦是I型弦的非微扰激发态。这样,S对偶性便解释了一个长期令人疑惑的问题:HO弦与I型弦,有着相同的超对称荷和规范群SO(32),却有着非常不同的性质。
在弦论中,还存在着一种在大小紧致体积之间的对偶性,称作T对偶性。举例来说,ⅡA理论在某一半径为RA的圆周上紧致化和ⅡB理论在另一半径为RB的圆周上紧致化,两者是等价的,且有关系RB=(ms2RA)-1。
于是,当模RA从无穷大变到零时,RB从零变到无穷大,这给出了ⅡA和ⅡB之间的联系。两种杂优弦间的联系,虽有技术细节的不同,本质却是一样的。
弦论还有一个定向反转的对称性,如将定向弦进行投影,将会得到两种不同的结果:扭曲的非定向开弦和不扭曲的非定向闭弦。这就是ⅡB型弦和I型弦之间的联系。在M理论的语言中,这一结果被说成:开弦是狄利克雷胚的衍生物。p胚的分类与对偶
众所周知,有质量的矢量粒子有3个极化态,而无质量的光子只有2个极化态。无质量态可以看作是有质量态的临界状态。在4维时空的庞加莱对称性中,用小群表示描述光子态。小群表示又称短表示,这一代数结构可以推广到11维超对称理论。临界质量也会在M理论中重现。由诺特定理,能量和动量守恒是时空平移对称性的推论。超对称荷的反对易子是能量和动量的线性组合,这是超引力的代数基础。然而,两个不同超对称荷的反对易子,却可生成新的荷。这个荷称作中心荷Q。对于带有中心荷的超代数也有一个短表示,它将与M理论的非微扰结构密切相关。
对于带有中心荷的粒子态,代数结构蕴涵着物理关系m≥|Q|,即质量将大于中心荷的绝对值。若粒子态是短表示的话,该关系取临界情形m=|Q|,通常称为BPS态。这一性质的最初形式是前苏联学者博戈莫尔内(E.B.Bogomol'nyi)、美国学者普拉萨德(M.K.Prasad)和萨默菲尔德(C.M.Sommerfield)在研究规范场中单极子时发现的。
如果将BPS态概念应用到p胚,这时中心荷用一个p秩张量来描述,BPS条件化作p胚的单位体积质量等于荷密度。处于BPS态的p胚将是一个保留某种超对称性的低能有效理论的解。Ⅱ型弦与11维超引力都含有两类BPS态p胚,一类称为电的,另一类称为磁的,它们都保留了一半的超对称性。
在10维弦论中,据弦张力Tp与弦耦合常数gs的依赖关系,p胚可分成三类。当Tp独立于gs,且与弦质量参数的关系为Tp∽(ms)p+1,则称胚为基本p胚;这种情形仅发生在p=1时,故又称它为基本弦;这又是在弱耦合下仅有的解,故它又是仅可使用微扰的弦。当弦张力Tp∽(ms)p+1/gs2,则称胚为孤子p胚;事实上这仅发生在p=5时,它是基本弦的磁对偶,记作NS5胚。当Tp∽(ms)p+1/gs,则称胚为狄利克雷p胚,记作Dp胚,其性质介于基本弦和孤子之间。通过磁对偶性,Dp胚将与Dp′胚联系起来,其中p+p′=6。
在11维时空中,存在两类p胚:一类是曾被命名为超膜的M2胚,另一类称为M5胚的5胚,它们互为电磁对偶。11维理论仅有一个特征参数mP,它与弦张力Tp的关系为Tp∽(mP)p+1。将11维理论通过其中1维空间作圆周紧致化,能导出ⅡA型理论。那么,p胚在这个紧致化过程中将做出什么变化呢?p胚的空间维数可以占据或不占据紧致维。倘若占据,M2胚将卷曲成基本弦,M5胚卷曲成D4胚;倘若不占据,M2胚化作D4胚,M5化作NS5胚。将掀起一场宇宙学风暴吗
当年,许多物理学家之所以舍弃11维超引力,无情地让它“见鬼”去,乃因威滕等人认为,在将11维紧致化到4维时,无法导出手征性。十年后,威滕又否定了自己,这一否定正是威滕雄浑浩博哲学气息的表露。事实上,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外部世界,就像一个巨大而永恒的谜,对这个世界作凝视沉思,就像寻求解放一样,吸引着每一个具有哲学气息的物理学家。
威滕和荷拉伐(PeterHorava)发现,从11维的M理论可以找到手征性的起源。他们将M理论中的一个空间维数收缩成一条线段,得到两个用该线段联系起来的10维时空。粒子和弦仅存在于线段两端的两个平行的时空中,它们通过引力彼此联系。物理学家猜测,宇宙中所有的可见物质位于其中的一个,而困扰着物理学家的暗物质则在另一个平行的时空中,物质与暗物质之间仅通过引力相联系。这样,便可巧妙地解释宇宙中为什么存在看不到的质量。
这一图象具有极其重要的物理意义,可用来检验M理论。70年代,物理学家已认识到,所有相互作用的耦合强度随能量变化,即耦合常数不再是常数,而是能量的函数,并给它取了个形象的名称——跑步耦合常数。90年代,物理学家又发现,在超对称大统一理论中,电磁力、弱力与强力的耦合强度,会聚在能量标度E约为1016吉电子伏的那一点上。物理学家们为这一成功喝彩不已,一些带有浪漫情结的评论家甚至认为,超对称已取得最终的胜利,不必再等待2005年在LHC对撞机上的检验实验。
然而,这里只统一了宇宙四大基本相互作用中的三个,还有一个引力。对这个人类最先认识的引力,又将如何处置呢?给人启迪的是,上述三力统一的耦合强度与无量纲量GE2(G为牛顿引力常数)相近,而不相等。在威滕-荷拉伐方案中,可选择线段的尺寸,使已知的四种力一起会聚在同一能量标度E上。这就是说,引力的量子效应,将在比普朗克能量标度低得多的标度(E≈1016吉电子伏)上起作用,这无疑将对宇宙学产生全面的影响。如果宇宙学家们抬头看看自己的窗外,也许会警觉到暴风雨正在酝酿,但是绝大多数人仍继续沉溺在庆祝标准宇宙模型的杯光酒影之中。黑胚:M理论的卓越成就
当其他类型的力不存在时,所有受引力作用的系统都会坍缩成黑洞。地球之所以没有被它自身的重量压垮,是因为构成它的物质很硬,这硬度来源于电磁力。同样,太阳之所以没有坍缩,也只是因为太阳内部的核反应产生了巨大的外向力。假如地球和太阳失去这些力,就会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收缩,且越缩越快。随着收缩,引力会增加,收缩的速度也随之加快,从而将它们吞没在逐步上升的时空弯曲里,变成黑洞。从外部看黑洞,那里的时间好像停止了,不会看到进一步的变化。黑洞所代表的,就是受引力作用系统的最终平衡态,该态相当于最大的熵。尽管目前对一般的量子引力尚不明了,霍金(StephenHawking)却利用量子论,成功地对黑洞提出了一个熵的公式。这个事实,有时被叫做黑洞悖论。
在廿多岁就解决规范场量子化问题的荷兰理论物理学家胡夫特(G.t'Hooft),曾向弦学者提出关于弦论为何没能解决黑洞问题的质询。当时人们并不明白,这究竟是诘难,还是鼓励?然而,在弦论演化成M理论之际,所有的疑问很快消散了。胡夫特这位物理感觉十分敏锐的天才,在山雨欲来之际听到了雷声,但他也没能预见到,来的是何等样一场风暴!
在某些情形下,Dp胚可以解释成为黑洞,或者更恰当地说是黑胚,即是任何物质(包括光在内)都不能从中逃逸的客体。于是,开弦可以看成是有一部分隐藏在黑胚之中的闭弦。可以将黑洞看成是由7个紧致维的黑胚构成的,从而M理论将为解决黑洞悖论提供途径。霍金认为黑洞并不是完全黑的,它可以辐射出能量。黑洞有熵,熵是用量子态数目来衡量的一个系统的无序程度。在M理论之前,如何清点黑洞量子态数目,人们束手无策。斯特龙明格(AndrewStrominger)和瓦法(CumrunVafa)利用Dp胚方法,计算了黑胚中的量子态数目。他们发现,计算所得的熵与霍金预言的完全一致。这无疑是M理论取得的又一项卓越成就。
10维弦论紧致化到4维的方式有成千上万种,不同方式产生出4维世界中不同的运行机制。于是,不信弦的人认为,这根本就没作预测。然而,在M理论中,黑胚有望解决这一难题。现已证明,当黑胚包绕着一个洞收缩时,黑胚的质量将会消失。这一性质将对时空本身产生绝妙的影响,它将改变经典拓扑学的法则,使得时空拓扑发生变化。一个带有若乾洞的时空,可以想象成一块沪上的早点——蜂糕。在黑胚作用下,它变成了另一块蜂糕,即变成了另一带有不同数目洞的时空。利用这一方法,可以把所有不同的时空联系起来。这样,对弦紧致问题的诘难,就容易解决了。M理论最终将依照某种极值原理,选择一个稳定的时空,弦就在这个时空中生存下来。接下来便是,振动着的弦将产生人类已知的粒子和力,也就是产生出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仍然是个未决问题
尽管M理论已取得累累硕果,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已经窥见的不过是些“雪泥鸿爪”而已,最深层的奥秘尚待揭示,什么是M理论的真面貌,仍然是一个未决问题。尽管M理论的成功,使弦论学家摆脱了昔日的困境,但他们必将以“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来勉励自己3,希望在今后几年中发现M理论的真面目。
美国学者苏什金(LeonardSusskind)等人,进行了一次新尝试,他们称M理论为矩阵理论(英语中矩阵一词,也是以M开头的)。试图给M理论下一个严格的定义。矩阵理论的基础是无穷多个0胚(也就是粒子),这些粒子的坐标(即时空位置)不再是通常的数,而是相互之间不能对易的矩阵。在矩阵理论中,时空本身成了一个模糊的概念,这一方法使物理学家大为振奋。施瓦茨呼吁大家关心这些研究,同时指出矩阵理论含有一个重要的未决问题:“当多个空间紧致维数出现时,在矩阵理论中用环面Tn紧致化将会遇到困难,或许会找到更好的紧致化方法,否则新的研究是必要的。”
爱因斯坦说:“关于这个世界,最不可理解的是,这个世界是可以理解的。”今天,对于M理论,最不可理解的是,它居然已经把理解世界推进了一大步。霍金阐释“M理论”
科学大师霍金教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作主题为“膜的新奇世界”的科普报告。与昨天的国际弦理论会议不同的是,霍金教授今天下午运用他特殊的点击电脑方式,用更为“公众”、更为“通俗”的语言,向北京公众阐释了他的关于天体演化的“M理论”。
当霍金教授出现在报告厅里,现场观众全体起立欢迎这位轮椅上的伟人,热烈的掌声接连响起三次。报告在语音合成器俏皮的声音中开始了。在近两个小时的过程中,他就用手中的控制器做着报告,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在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中,现场观众鸦雀无声,只有中间的几个小幽默让听众爆发出一阵阵笑声。
简单的东西需要复杂起来才能打动人,相反,霍金用简单的语言阐释了当今世界最为高深的理论。我们的眼睛只有三维,但霍金要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十维的空间,霍金的“M理论”把观众置于了一个平常无法想象的平台。报告对“M理论”的讲解深入浅出,据记者介绍,如果读过霍金的《时间简史》,对“天才”的精彩演讲可能会领悟得更多。然而天才最容易成为明星,而观众似乎成了“追星族”。
由于准备充分,霍金教授的报告相当成功,霍金教授整个过程只需轻点手指,就完成整个报告过程。霍金教授的报告大约在5点10结束,之后他匆匆地离开了会议中心,在报告过程中没有接受记者的提问报告结束后也没有接受记者的采访。
科学大师霍金教授来到中国之后,“霍金热”迅速地席卷了中国大地。与病魔抗争了30多年的霍金,虽然现在只剩三个手指受自己支配,但他最不喜欢被看做残疾人。尽管身体受到了束缚,但霍金的大脑却从没停止过对浩瀚宇宙的思考。
“弦理论”是当今物理学界最大胆的理论假说。它第一次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大基础理论统一起来,有望解决一些长期困扰物理学界的世纪难题,如黑洞的本质和宇宙的起源等。如果这一理论被实验所证实,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物质结构、空间和时间的认识。
“弦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认为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像电子、光子和夸克这样的粒子,这些看起来像基本粒子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弦的闭合圈(称为闭合弦或闭弦),闭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就给出这些不同的基本粒子。而最近,人们对弦理论结构的认识又有了飞速的进展,发现了弦理论中的许多新组元(“膜”)。现在人们通常把弦理论和这些新引进的理论称为“膜理论”。
早在爱因斯坦生命中的最后30年里,他一直在寻找一种理论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虽然爱因斯坦空手而归,但今天,部分物理学家却相信他们发现了一个能把这些知识缝合的理论,就是超弦理论,这也就是霍金来参加的“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的主题。
这些理论对于只具有普通知识的公众来说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例如,我们肉眼所看到的物体是三维空间的,如果加上时间维度,则是四维。但“膜理论” 却揭示了弦理论的第10维空间方向,因为理论的最大维度是11维。而且认为我们现在就有可能探测那些额外的维度。那么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也许只有霍金才能通俗地解释这一切,答案可能就在他的科普报告会上。
霍金生平及成就
霍金的生平非常富有传奇性。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霍金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家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和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1980年以后,他的兴趣转向量子宇宙论。他在1982年开始写《时间简史》。霍金认为他一生的贡献是,在经典物理的框架里,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不但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整个宇宙正是起始于此。
从1988年4月首版以来,此书已被翻译成30种文字,并出售了大约550万册。《PBS弦理论与M理论》
中文名称:PBS弦理论与M理论
英文名称:String Theory And M Theory
资源类型:DVDRip
发行时间:2005年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资源分类: 资料/纪录片
简介:
弦理论是一门理论物理学上的学说。理论里的物理模型认为组成所有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是一小段“能量弦线”,大至星际银河,小至电子, 质子,夸克一类的基本粒子都是由这占有二度空间的“能量线”所组成。中文的翻译上,一般是译作“弦”或“弦”。
较早时期所建立的粒子学说则是认为所有物质是由只占ㄧ度空间的“点”状粒子所组成,也是目前广为接受的物理模型,也很成功的解释和预测相当多的物理现象和问题,但是此理论所根据的“粒子模型”却遇到一些无法解释的问题。比较起来,“弦理论”的基础是“波动模型”,因此能够避开前一种理论所遇到的问题。更深的弦理论学说不只是描述“弦”状物体,还包含了点状、薄膜状物体,更高维度的空间,甚至平行宇宙。值得注意的是,弦理论目前尚未能做出可以实验验证的准确预测,关於这一点,以下内文会说明。超弦论与M理论评价
超弦论与M理论评价远远的超出了人类的想象
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统一还十分遥远
当代科学家没有人能画出完美的Hubble图,标准宇宙学的R--W度规凭空创设,把Hubble定律硬插入,所以Hubble常教H的取值,没有人们公认的准确值。对宇宙观测的数据分析,各人所需,在国际网站上天文学的顶尖学者的论文没有准确的H值。红移在大于1以上的星系上的物理,化学事件等,无法精确反映。特别是中国晨兴数学中心主任丘成桐,他在该中心网站上吹嘘,弦论接近解析宇宙起源最终成因。但是弦论仅是数学家的推导,他们连宇宙红移成因都不清楚,完不成Hubble图,任何人的宇宙起源论说法,都是谬论。所以引力与微观的四种力想统一,确实遥远。任何人要成真正的宇宙论者,不是从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去找宇宙论,必须从红移数据分析,找到距离与红移的关系,不解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直接在现引力度规球对称找出,绘出完美的Hubble图,任何学过广义相对论普通学生都可以理解推导的简单的宇宙度规。这时你会发现宇宙论多么可笑。
M理论,是为“物理的终极理论”而提议的理论,希望能藉由单一个理论来解释所有物质与能源的本质与交互关系。其结合了所有超弦理论(共五种)和十一维的超引力理论。为了充分了解它,爱德华·威滕博士认为需要发明新的数学工具。
1984—1985年,弦理论发生第一次革命,其核心是发现“反常自由”的统一理论;1994-1995年,弦理论又发生既外向又内在的第二次革命,弦理论演变成M理论。第二次弦革命的主将威滕(EdwardWitten)被美国《生活》周刊评为二次大战后第六位最有影响的人物。
另一则定义:
M理论系由刘易斯、亚伦(Louis Allen)所提出。针对社会、经济等观点,对管理者及被管理者之真实态度调查所得,而提出一综合性管理定义之理论。
M理论的“M”指什么
威滕说:“M在这里可以代表魔术(magic)、神秘(mystery)或膜(membrane),依你所好而定。”施瓦茨则提醒大家注意,M还代表矩阵(matrix)。
在围棋游戏中,只有围与不围这样很少的几条规则,加上黑白两色棋子,却可以弈出千变万化的对局。与此相似,现代科学认为,自然界由很少的几条规则支配,而存在着无限多种这些支配规律容许的状态和结构。任何尚未发现的力,必将是极微弱的,或其效应将受到强烈的限制。这些效应,要么被限制在极短的距离内,要么只对极其特殊的客体起作用。
科学家非常自信地认为,他们发现了所有的力,并没有什么遗漏。但是,在描述这些力的规律时,他们却缺乏同样的自信。20世纪科学的两大支柱——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居然是不相容的。广义相对论在微观尺度上违背了量子力学的规则;而黑洞则在另一极端尺度上向量子力学自身的基础挑战。面对这一困境,与其说物理学不再辉煌,还不如说这预示着一场新的革命。
萨拉姆(A.Salam)和温伯格(S.Weinberg)的弱电统一理论,把分别描述电磁力和弱力的两条规律,简化为一条规律。而M理论的最终目标,是要用一条规律来描述已知的所有力(电磁力、弱力、强力、引力)。当前,有利于M理论的证据与日俱增,已取得令人振奋的进展。M理论成功的标志,在于让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在新的理论框架中相容起来。
同弦论一样,M理论的关键概念是超对称性。所谓超对称性,是指玻色子和费米子之间的对称性。玻色子是以印度加尔各答大学物理学家玻色(S.N.Bose)的名字命名的;费米子是以建议实施曼哈顿工程的物理学家费米(E.Fermi)的名字命名的。玻色子具有整数自旋,而费米子具有半整数自旋。相对论性量子理论预言,粒子自旋与其统计性质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一预言已在自然界中得到令人惊叹的证实。
在超对称物理中,所有粒子都有自己的超对称伙伴。它们有与原来粒子完全相同的量子数(色、电荷、重子数、轻子数等)。玻色子的超伙伴必定是费米子;费米子的超伙伴必定是玻色子。尽管尚未找到超对称伙伴存在的确切证据,但理论家仍坚信它的存在。他们认为,由于超对称是自发破缺的,超伙伴粒子的质量必定比原来粒子的大很多,所以才无法在现有的加速器中探测到它的存在。
局部超对称性,还提供将引力也纳入物理统一理论的新途径。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是根据广义时空坐标变换下的某些要求导出来的。在超对称时空坐标变换下,局部超对称性则预言存在“超引力”。在超引力理论中,引力相互作用由一种自旋为2的玻色子(引力子)来传递;而引力子的超伙伴,是自旋为3/2的费米子(引力微子),它传递一种短程的相互作用。历史的玩笑:回到11维
广义相对论没有对时空维数规定上限,在任何维黎曼流形上都能建立引力理论。超引力理论却对时空维数规定了一个上限——11维。更吸引人的是,已经证明,11维不仅是超引力容许的最大维数,也是纳入等距群SU(3)×SU(2)×U(1)的最小维数。描述强力的标准模型,即量子色动力学,是基于定域对称群SU(3)的规范理论,它的量子叫做胶子,作用于一个叫“色”的内禀量子数上。描述弱力和电磁力的温伯格-萨拉姆模型,是基于SU(2)×U(1)的规范理论。这个规范群作用在“味道”上,而不是在“颜色”上,它不是精确的,而是自发破缺的。由于这些理由,许多物理学家开始探讨11维的超引力理论,期望这就是他们寻求的统一理论。
然而,在手征性面前,引力理论的一根支柱突然倒塌了。手征性2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特征,许多自然对象都有类似于人的左手与右手那样的对称性。像中微子的自旋,就始终是左手的。
20世纪20年代,波兰人卡卢扎(T.Kaluza)和瑞典人克莱因(O.Klein),发现从高维空间约化到可观测的4维时空的机制。若11维超引力中的7维空间是紧致的,且其尺度为10-33厘米(缘此其不被觉察),就会导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所需的SU(3)×SU(2)×U(1)对称群。但是,在时空从11维紧致化到4维时,却无法导出手征性来。到了1984年,超引力丧失领头理论地位,超弦理论取而代之。当时,“让11维见鬼去吧!”——“夸克之父”盖尔曼(M.Gell-Mann)的这句名言,表达了不少物理学家对11维的失望情绪。
从1984年起,人们认定10维时空是最佳选择,10维时空的弦论替代了11维时空的超引力理论。曾流行过五种弦论,其不同在于未破缺的超对称性荷的数目,以及所带有的规范群。在10维时空中,最小的旋量具有16个实分量,有三种弦论的守恒超荷恰巧对应于这种情况,它们是类型Ⅰ、杂优弦HE和HO。其余两种弦论含有2个旋量超荷,称为类型Ⅱ弦。其中,类型ⅡA的旋量具有相对的手征性,类型ⅡB的旋量具有相同的手征性。HE和HO二种杂优弦,分别带有E8×E8规范群和SO(32)规范群。类型Ⅰ弦也具有SO(32)规范群,它是开弦,而其余的4种弦是闭弦。重要的是,它们都是反常自由的,即弦论提供了一种与量子力学相容的引力理论。在这些理论中,HE弦至少在原则上能解释所有已知粒子和力的性质,当然也包括手征性在内。
然而,弦论绝非美轮美奂,至少可从四方面对它诘难。首先,人们本将弦论当作物理统一理论来追寻,它的五种不同理论却又给出了五种不同的宇宙,若人类生活在其中的一种宇宙之中,那么其余四种理论描述的宇宙,又是何等样的生物居住其中呢?其次,若将粒子看作弦,那为什么不将它们看作膜,抑或看作p维客体——胚(brane)呢?再者,关于弦论的实验验证,传统的粒子加速器方法,显然受到技术和经费两方面限制,然而新的方法又在何处?最后,超对称性容许时空的最大维数是11维,为什么弦论只到10维就戛然而止了呢?余下的那一维是逃逸了,还是隐藏起来了呢?
历史真会开玩笑,在人们让11维“见鬼”十年之后,1994年开始了弦论的第二次革命。此后,五种不同的弦论在本质上被证明是等价的,它们可以从11维时空的M理论导出。经历了十年艰苦卓绝的辛劳,人们居然又回到了原来的时空维数,否定之否定实在是条奥妙的哲理。对偶性与M理论
M理论的11维真空,能用一个称作11维时空普朗克质量mP的单一标度表征。若将11维时空中的一个空间维度,取成半径为R的圆周,就可以将它与类型ⅡA的弦论联系起来。类型ⅡA弦论有一个无量纲的弦耦合常数gs,它由膨胀子场Φ(一种属于类型ⅡA超引力多重态的无质量标量场)的值决定。类型ⅡA的质量标度ms的平方,给出基本ⅡA弦的张力,11维与10维的ⅡA的参数之间的关系为(略去数值因子2π)ms2=RmP3,gs=Rms。
ⅡA理论中经常使用的微扰分析,是将ms固定而对gs展开。从第二个关系式可见,这是关于R=0的展开,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弦微扰论中没有发现11维解释的原因。半径R是一个模(modulas),它由带有平坦势的无质量标量场的值确定。若这个模取值为零,对应于ⅡA理论;若取值无穷大,则对应于11维理论。
杂优弦HE与11维理论也有相似的联系,差别在于紧致的空间不再是圆周,而是一条线段。这个紧致化会产生两个平行的10维切面,而每一面又对应于一个E8规范群。引力场存在于块中。从11维时空更能说明,为什么采用E8×E8规范群才会是量子力学“反常自由”的。
早在本世纪初,德国女学者诺特(A.Noether)证明了一条著名定律:对称性对应于某一种物理守恒定律。电荷、色荷,以及别的守恒荷,都能看成是诺特荷。某些粒子的特性在场变形下保持不变,这样的守恒律称为拓扑的,其守恒荷为拓扑荷。按照传统观点,轻子与夸克被认作是基本粒子,而单极子等携带拓扑荷的孤子是派生的。是否能颠倒过来猜想呢?即猜想单极子带诺特荷,而电子带拓扑荷呢?这一猜想被称作蒙托南-奥利夫(Montonen-Olive)猜想,它给物理计算带来了意料不到的惊喜。带有e荷的基本粒子等价于1/e的拓扑孤子,而粒子的荷对应于它的相互作用耦合强度。夸克的耦合强度较强,因而不能用微扰论计算,但可用耦合强度较弱的对偶理论计算。
这方面的一个突破性进展,是由印度物理学家森(AshokeSen)取得的。他证明,在超对称理论中,必然存在既带电荷又带磁荷的孤子。当这一猜测推广到弦论后,它被称作S对偶性。S对偶性是强耦合与弱耦合之间的对偶性,由于耦合强度对应于膨胀子场Φ的值。杂优弦HO与类型I弦可通过各自的膨胀子场联系起来,即Φ(I)+Φ(HO)=0。
弱HO耦合对应Φ(HO)=-∞,而强HO耦合对应Φ(HO)=+∞。可见,杂优弦是I型弦的非微扰激发态。这样,S对偶性便解释了一个长期令人疑惑的问题:HO弦与I型弦,有着相同的超对称荷和规范群SO(32),却有着非常不同的性质。
在弦论中,还存在着一种在大小紧致体积之间的对偶性,称作T对偶性。举例来说,ⅡA理论在某一半径为RA的圆周上紧致化和ⅡB理论在另一半径为RB的圆周上紧致化,两者是等价的,且有关系RB=(ms2RA)-1。
于是,当模RA从无穷大变到零时,RB从零变到无穷大,这给出了ⅡA和ⅡB之间的联系。两种杂优弦间的联系,虽有技术细节的不同,本质却是一样的。
弦论还有一个定向反转的对称性,如将定向弦进行投影,将会得到两种不同的结果:扭曲的非定向开弦和不扭曲的非定向闭弦。这就是ⅡB型弦和I型弦之间的联系。在M理论的语言中,这一结果被说成:开弦是狄利克雷胚的衍生物。p胚的分类与对偶
众所周知,有质量的矢量粒子有3个极化态,而无质量的光子只有2个极化态。无质量态可以看作是有质量态的临界状态。在4维时空的庞加莱对称性中,用小群表示描述光子态。小群表示又称短表示,这一代数结构可以推广到11维超对称理论。临界质量也会在M理论中重现。由诺特定理,能量和动量守恒是时空平移对称性的推论。超对称荷的反对易子是能量和动量的线性组合,这是超引力的代数基础。然而,两个不同超对称荷的反对易子,却可生成新的荷。这个荷称作中心荷Q。对于带有中心荷的超代数也有一个短表示,它将与M理论的非微扰结构密切相关。
对于带有中心荷的粒子态,代数结构蕴涵着物理关系m≥|Q|,即质量将大于中心荷的绝对值。若粒子态是短表示的话,该关系取临界情形m=|Q|,通常称为BPS态。这一性质的最初形式是前苏联学者博戈莫尔内(E.B.Bogomol'nyi)、美国学者普拉萨德(M.K.Prasad)和萨默菲尔德(C.M.Sommerfield)在研究规范场中单极子时发现的。
如果将BPS态概念应用到p胚,这时中心荷用一个p秩张量来描述,BPS条件化作p胚的单位体积质量等于荷密度。处于BPS态的p胚将是一个保留某种超对称性的低能有效理论的解。Ⅱ型弦与11维超引力都含有两类BPS态p胚,一类称为电的,另一类称为磁的,它们都保留了一半的超对称性。
在10维弦论中,据弦张力Tp与弦耦合常数gs的依赖关系,p胚可分成三类。当Tp独立于gs,且与弦质量参数的关系为Tp∽(ms)p+1,则称胚为基本p胚;这种情形仅发生在p=1时,故又称它为基本弦;这又是在弱耦合下仅有的解,故它又是仅可使用微扰的弦。当弦张力Tp∽(ms)p+1/gs2,则称胚为孤子p胚;事实上这仅发生在p=5时,它是基本弦的磁对偶,记作NS5胚。当Tp∽(ms)p+1/gs,则称胚为狄利克雷p胚,记作Dp胚,其性质介于基本弦和孤子之间。通过磁对偶性,Dp胚将与Dp′胚联系起来,其中p+p′=6。
在11维时空中,存在两类p胚:一类是曾被命名为超膜的M2胚,另一类称为M5胚的5胚,它们互为电磁对偶。11维理论仅有一个特征参数mP,它与弦张力Tp的关系为Tp∽(mP)p+1。将11维理论通过其中1维空间作圆周紧致化,能导出ⅡA型理论。那么,p胚在这个紧致化过程中将做出什么变化呢?p胚的空间维数可以占据或不占据紧致维。倘若占据,M2胚将卷曲成基本弦,M5胚卷曲成D4胚;倘若不占据,M2胚化作D4胚,M5化作NS5胚。将掀起一场宇宙学风暴吗
当年,许多物理学家之所以舍弃11维超引力,无情地让它“见鬼”去,乃因威滕等人认为,在将11维紧致化到4维时,无法导出手征性。十年后,威滕又否定了自己,这一否定正是威滕雄浑浩博哲学气息的表露。事实上,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外部世界,就像一个巨大而永恒的谜,对这个世界作凝视沉思,就像寻求解放一样,吸引着每一个具有哲学气息的物理学家。
威滕和荷拉伐(PeterHorava)发现,从11维的M理论可以找到手征性的起源。他们将M理论中的一个空间维数收缩成一条线段,得到两个用该线段联系起来的10维时空。粒子和弦仅存在于线段两端的两个平行的时空中,它们通过引力彼此联系。物理学家猜测,宇宙中所有的可见物质位于其中的一个,而困扰着物理学家的暗物质则在另一个平行的时空中,物质与暗物质之间仅通过引力相联系。这样,便可巧妙地解释宇宙中为什么存在看不到的质量。
这一图象具有极其重要的物理意义,可用来检验M理论。70年代,物理学家已认识到,所有相互作用的耦合强度随能量变化,即耦合常数不再是常数,而是能量的函数,并给它取了个形象的名称——跑步耦合常数。90年代,物理学家又发现,在超对称大统一理论中,电磁力、弱力与强力的耦合强度,会聚在能量标度E约为1016吉电子伏的那一点上。物理学家们为这一成功喝彩不已,一些带有浪漫情结的评论家甚至认为,超对称已取得最终的胜利,不必再等待2005年在LHC对撞机上的检验实验。
然而,这里只统一了宇宙四大基本相互作用中的三个,还有一个引力。对这个人类最先认识的引力,又将如何处置呢?给人启迪的是,上述三力统一的耦合强度与无量纲量GE2(G为牛顿引力常数)相近,而不相等。在威滕-荷拉伐方案中,可选择线段的尺寸,使已知的四种力一起会聚在同一能量标度E上。这就是说,引力的量子效应,将在比普朗克能量标度低得多的标度(E≈1016吉电子伏)上起作用,这无疑将对宇宙学产生全面的影响。如果宇宙学家们抬头看看自己的窗外,也许会警觉到暴风雨正在酝酿,但是绝大多数人仍继续沉溺在庆祝标准宇宙模型的杯光酒影之中。黑胚:M理论的卓越成就
当其他类型的力不存在时,所有受引力作用的系统都会坍缩成黑洞。地球之所以没有被它自身的重量压垮,是因为构成它的物质很硬,这硬度来源于电磁力。同样,太阳之所以没有坍缩,也只是因为太阳内部的核反应产生了巨大的外向力。假如地球和太阳失去这些力,就会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收缩,且越缩越快。随着收缩,引力会增加,收缩的速度也随之加快,从而将它们吞没在逐步上升的时空弯曲里,变成黑洞。从外部看黑洞,那里的时间好像停止了,不会看到进一步的变化。黑洞所代表的,就是受引力作用系统的最终平衡态,该态相当于最大的熵。尽管目前对一般的量子引力尚不明了,霍金(StephenHawking)却利用量子论,成功地对黑洞提出了一个熵的公式。这个事实,有时被叫做黑洞悖论。
在廿多岁就解决规范场量子化问题的荷兰理论物理学家胡夫特(G.t'Hooft),曾向弦学者提出关于弦论为何没能解决黑洞问题的质询。当时人们并不明白,这究竟是诘难,还是鼓励?然而,在弦论演化成M理论之际,所有的疑问很快消散了。胡夫特这位物理感觉十分敏锐的天才,在山雨欲来之际听到了雷声,但他也没能预见到,来的是何等样一场风暴!
在某些情形下,Dp胚可以解释成为黑洞,或者更恰当地说是黑胚,即是任何物质(包括光在内)都不能从中逃逸的客体。于是,开弦可以看成是有一部分隐藏在黑胚之中的闭弦。可以将黑洞看成是由7个紧致维的黑胚构成的,从而M理论将为解决黑洞悖论提供途径。霍金认为黑洞并不是完全黑的,它可以辐射出能量。黑洞有熵,熵是用量子态数目来衡量的一个系统的无序程度。在M理论之前,如何清点黑洞量子态数目,人们束手无策。斯特龙明格(AndrewStrominger)和瓦法(CumrunVafa)利用Dp胚方法,计算了黑胚中的量子态数目。他们发现,计算所得的熵与霍金预言的完全一致。这无疑是M理论取得的又一项卓越成就。
10维弦论紧致化到4维的方式有成千上万种,不同方式产生出4维世界中不同的运行机制。于是,不信弦的人认为,这根本就没作预测。然而,在M理论中,黑胚有望解决这一难题。现已证明,当黑胚包绕着一个洞收缩时,黑胚的质量将会消失。这一性质将对时空本身产生绝妙的影响,它将改变经典拓扑学的法则,使得时空拓扑发生变化。一个带有若乾洞的时空,可以想象成一块沪上的早点——蜂糕。在黑胚作用下,它变成了另一块蜂糕,即变成了另一带有不同数目洞的时空。利用这一方法,可以把所有不同的时空联系起来。这样,对弦紧致问题的诘难,就容易解决了。M理论最终将依照某种极值原理,选择一个稳定的时空,弦就在这个时空中生存下来。接下来便是,振动着的弦将产生人类已知的粒子和力,也就是产生出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仍然是个未决问题
尽管M理论已取得累累硕果,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已经窥见的不过是些“雪泥鸿爪”而已,最深层的奥秘尚待揭示,什么是M理论的真面貌,仍然是一个未决问题。尽管M理论的成功,使弦论学家摆脱了昔日的困境,但他们必将以“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来勉励自己3,希望在今后几年中发现M理论的真面目。
美国学者苏什金(LeonardSusskind)等人,进行了一次新尝试,他们称M理论为矩阵理论(英语中矩阵一词,也是以M开头的)。试图给M理论下一个严格的定义。矩阵理论的基础是无穷多个0胚(也就是粒子),这些粒子的坐标(即时空位置)不再是通常的数,而是相互之间不能对易的矩阵。在矩阵理论中,时空本身成了一个模糊的概念,这一方法使物理学家大为振奋。施瓦茨呼吁大家关心这些研究,同时指出矩阵理论含有一个重要的未决问题:“当多个空间紧致维数出现时,在矩阵理论中用环面Tn紧致化将会遇到困难,或许会找到更好的紧致化方法,否则新的研究是必要的。”
爱因斯坦说:“关于这个世界,最不可理解的是,这个世界是可以理解的。”今天,对于M理论,最不可理解的是,它居然已经把理解世界推进了一大步。霍金阐释“M理论”
科学大师霍金教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作主题为“膜的新奇世界”的科普报告。与昨天的国际弦理论会议不同的是,霍金教授今天下午运用他特殊的点击电脑方式,用更为“公众”、更为“通俗”的语言,向北京公众阐释了他的关于天体演化的“M理论”。
当霍金教授出现在报告厅里,现场观众全体起立欢迎这位轮椅上的伟人,热烈的掌声接连响起三次。报告在语音合成器俏皮的声音中开始了。在近两个小时的过程中,他就用手中的控制器做着报告,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在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中,现场观众鸦雀无声,只有中间的几个小幽默让听众爆发出一阵阵笑声。
简单的东西需要复杂起来才能打动人,相反,霍金用简单的语言阐释了当今世界最为高深的理论。我们的眼睛只有三维,但霍金要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十维的空间,霍金的“M理论”把观众置于了一个平常无法想象的平台。报告对“M理论”的讲解深入浅出,据记者介绍,如果读过霍金的《时间简史》,对“天才”的精彩演讲可能会领悟得更多。然而天才最容易成为明星,而观众似乎成了“追星族”。
由于准备充分,霍金教授的报告相当成功,霍金教授整个过程只需轻点手指,就完成整个报告过程。霍金教授的报告大约在5点10结束,之后他匆匆地离开了会议中心,在报告过程中没有接受记者的提问报告结束后也没有接受记者的采访。
科学大师霍金教授来到中国之后,“霍金热”迅速地席卷了中国大地。与病魔抗争了30多年的霍金,虽然现在只剩三个手指受自己支配,但他最不喜欢被看做残疾人。尽管身体受到了束缚,但霍金的大脑却从没停止过对浩瀚宇宙的思考。
“弦理论”是当今物理学界最大胆的理论假说。它第一次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大基础理论统一起来,有望解决一些长期困扰物理学界的世纪难题,如黑洞的本质和宇宙的起源等。如果这一理论被实验所证实,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物质结构、空间和时间的认识。
“弦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认为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像电子、光子和夸克这样的粒子,这些看起来像基本粒子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弦的闭合圈(称为闭合弦或闭弦),闭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就给出这些不同的基本粒子。而最近,人们对弦理论结构的认识又有了飞速的进展,发现了弦理论中的许多新组元(“膜”)。现在人们通常把弦理论和这些新引进的理论称为“膜理论”。
早在爱因斯坦生命中的最后30年里,他一直在寻找一种理论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虽然爱因斯坦空手而归,但今天,部分物理学家却相信他们发现了一个能把这些知识缝合的理论,就是超弦理论,这也就是霍金来参加的“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的主题。
这些理论对于只具有普通知识的公众来说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例如,我们肉眼所看到的物体是三维空间的,如果加上时间维度,则是四维。但“膜理论” 却揭示了弦理论的第10维空间方向,因为理论的最大维度是11维。而且认为我们现在就有可能探测那些额外的维度。那么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也许只有霍金才能通俗地解释这一切,答案可能就在他的科普报告会上。
霍金生平及成就
霍金的生平非常富有传奇性。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霍金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家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和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1980年以后,他的兴趣转向量子宇宙论。他在1982年开始写《时间简史》。霍金认为他一生的贡献是,在经典物理的框架里,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不但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整个宇宙正是起始于此。
从1988年4月首版以来,此书已被翻译成30种文字,并出售了大约550万册。《PBS弦理论与M理论》
中文名称:PBS弦理论与M理论
英文名称:String Theory And M Theory
资源类型:DVDRip
发行时间:2005年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资源分类: 资料/纪录片
简介:
弦理论是一门理论物理学上的学说。理论里的物理模型认为组成所有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是一小段“能量弦线”,大至星际银河,小至电子, 质子,夸克一类的基本粒子都是由这占有二度空间的“能量线”所组成。中文的翻译上,一般是译作“弦”或“弦”。
较早时期所建立的粒子学说则是认为所有物质是由只占ㄧ度空间的“点”状粒子所组成,也是目前广为接受的物理模型,也很成功的解释和预测相当多的物理现象和问题,但是此理论所根据的“粒子模型”却遇到一些无法解释的问题。比较起来,“弦理论”的基础是“波动模型”,因此能够避开前一种理论所遇到的问题。更深的弦理论学说不只是描述“弦”状物体,还包含了点状、薄膜状物体,更高维度的空间,甚至平行宇宙。值得注意的是,弦理论目前尚未能做出可以实验验证的准确预测,关於这一点,以下内文会说明。超弦论与M理论评价
超弦论与M理论评价远远的超出了人类的想象
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统一还十分遥远
当代科学家没有人能画出完美的Hubble图,标准宇宙学的R--W度规凭空创设,把Hubble定律硬插入,所以Hubble常教H的取值,没有人们公认的准确值。对宇宙观测的数据分析,各人所需,在国际网站上天文学的顶尖学者的论文没有准确的H值。红移在大于1以上的星系上的物理,化学事件等,无法精确反映。特别是中国晨兴数学中心主任丘成桐,他在该中心网站上吹嘘,弦论接近解析宇宙起源最终成因。但是弦论仅是数学家的推导,他们连宇宙红移成因都不清楚,完不成Hubble图,任何人的宇宙起源论说法,都是谬论。所以引力与微观的四种力想统一,确实遥远。任何人要成真正的宇宙论者,不是从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去找宇宙论,必须从红移数据分析,找到距离与红移的关系,不解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直接在现引力度规球对称找出,绘出完美的Hubble图,任何学过广义相对论普通学生都可以理解推导的简单的宇宙度规。这时你会发现宇宙论多么可笑。
弦论
弦论,即弦理论(string theory),是理论物理学上的一个尚未被证实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宇宙是由我们所看不到的细小的弦和多维组成的。弦论要解决的问题是十分复杂困难的,如了解为何宇宙中有这些物质和交互作用、为何时空是四维的。因为没有其它任何一个理论在这个目标上的进展可与之比拟,弦论无疑地仍是值得继续努力研究。
弦论的出发点是,如果我们有更高精密度的实验,也许会发现基本粒子其实是条线。这条线或许是一个线段,称作“开弦”(open string),或是一个循环,称作“闭弦”(closed string)。不论如何,弦可以振动,而不同的振动态会在精密度不佳时被误认为不同的粒子。各个振动态的性质,对应到不同粒子的性质。例如,弦的不同振动能量,会被误认为不同粒子的质量。即认为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类的粒子。
“弦论是现在最有希望将自然界的基本粒子和四种相互作用力统一起来的理论。”(引自《环球科学》2007年第三期《宇宙是堆三角形?》)
发现
弦论的发现不同于过去任何物理理论的发现。 一个物理理论形成的经典过程是从实验到理论,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之前的所有理论无不如此。一个系统的理论的形成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起源于伽利略的力学及第谷,开普勒的天文观测和经验公式。一个更为现代的例子是量子场论的建立。在量子力学建立(1925/26)之后仅仅两年就有人试图研究量子场论,量子场论的研究以狄拉克将辐射量子化及写下电子的相对论方程为开端,到费曼 (Feynman),薛温格(Schwinger) 和朝永振一郎 (Tomonaga) 的量子电动力学为高潮,而以威尔逊(K. Wilson)的量子场论重正化群及有效量子场论为终结, 其间经过了四十余年,数十甚至数百人的努力。 广义相对论的建立似乎是个例外,尽管爱因斯坦一开始已经知道水星近日点进动,他却以惯性质量等于引力质量这个等效原理为基础,逐步以相当逻辑的方式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如果爱因斯坦一开始对水星近日点进动反常一无所知,他对牛顿万有引力与狭义相对论不相容的深刻洞察也会促使他走向广义相对论。尽管同时有其他人如阿伯拉汗(Max Abraham),米(Gustav Mie)试图改正牛顿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从原理出发的原则使得他得到正确的理论。
弦论发现的过程又不同于广义相对论。弦论起源于一九六零年代的粒子物理,当时的强相互作用一连串实验表明存在无穷多个强子,质量与自旋越来越大越来越高。这 些粒子绝大多数是不稳定粒子, 所以叫做共振态。当无穷多的粒子参与相互作用时,粒子与粒子散射振幅满足一种奇怪的性质,叫做对偶性。 1968年,一个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威尼采亚诺 (Gabriele Veneziano) 翻了翻数学手册, 发现一个简单的函数满足对偶性,这就是著名的威尼采亚诺公式。 应当说当时还没有实验完全满足这个公式。很快人们发现这个简单的公式可以自然地解释为弦与弦的散射振幅。 这样,弦理论起源于一个公式,而不是起源于一个或者一系列实验。伯克利大学的铃木 (H. Suzuki) 据说也同时发现了这个公式,遗憾的是他请教了一位资深教授并相信了他,所以从来没有发表这个公式。所有弦论笃信者都应为威尼亚采诺没有做同样的事感到庆幸,尽管他在当时同样年轻。
起源
弦论又可以说是起源于一种不恰当的物理和实验。后来的发展表明,强相互作用不能用弦论,至少不能用已知的简单的弦论来描述和解释。强相互作用的最好的理论还是场论,一种最完美的场论:量子色动力学。在后来的某一章内我们会发现,其实弦论与量子色动力学有一种非常微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离奇的联系。作为一种强相互作用的理论,弦论的没落可以认为是弦论有可能后来被作为一种统一所有相互作用的理论运气,更可以说是加州理工学院史瓦兹 (John Schwarz) 的运气。想想吧,如果弦论顺理成章地成为强相互作用的理论,我们可能还在孜孜不倦地忙于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量子化。不是说这种工作不能做,这种工作当然需要人做,正如现在还有相当多的人在做。如果弦论已经成为现实世界理论的一个部份,史瓦兹和他的合作者法国人舍尔克 (Joel Scherk)也不会灵机一动地将一种无质量,自旋为2的弦解释为引力子,将类似威尼采亚诺散射振幅中含引力子的部份解释为爱因斯坦理论中的相应部份,从而使得弦论一变而为量子引力理论!正是因为弦论已失去作为强相互作用理论的可能, 日本的米谷明民 (Tamiaki Yoneya) 的大脑同时做了同样的转换, 建议将弦论作为量子引力理论来看待。他们同时还指出,弦论也含有自旋为1的粒子,弦的相互作用包括现在成为经典的规范相互作用, 从而弦论可能是统一所有相互作用的理论。
这种在技术上看似简单的转变,却需要足够的想象力和勇气,一个好的物理学家一辈子能做一件这样的工作就足够了。我们说的史瓦兹的运气同时又是弦论的运气是因为史瓦兹本人的历史几乎可以看成弦的小历史。史瓦兹毫无疑问是现代弦论的创始人之一。自从在1972年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助理教授位置到加州理工学院任资深博士后研究员,他“十年如一日”,将弦论从只有几个人知道的理论做成如今有数千人研究的学问。他也因此得以摆脱三年延长一次的位置,终于成了加州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因为他早期与格林 (Michael Green) 的工作,他与现在已在剑桥大学的格林获得美国物理学会数学物理最高奖,2002年度的海因曼奖 (Heineman prize)。
过程
按照流行的说法,弦本身经过两次“革命”。经过第一次“革命”,弦成为一种流行。一些弦论专家及一些亲和派走的很远,远在1985年即第一次“革命”后不久,他们认为终极理论就在眼前。有人说这就是一切事物的理论 (TOE=Theory of Everything),欧洲核子中心理论部主任爱利斯 (John Ellis) 是这一派的代表。显然,这些人在那时是过于乐观,或者是说对弦的理解还较浮于表面。为什么这么说呢?弦论在当时被理解成纯粹的弦的理论,即理论中基本对象是各种振动着的弦,又叫基本自由度。现在看来这种理解的确很肤浅,因为弦论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其他自由度,如纯粹的点状粒子,两维的膜等等。15年前为数不多的人认识到弦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著名的威顿 (Edward Witten) 与他的老师格罗斯 (David Gross) 相反,以他对弦的深刻理解,一直显得比较“悲观”。表明他的悲观是他的一句名言:“弦论是二十一世纪的物理偶然落在了二十世纪”。(这使我们想到 一些十九世纪的物理遗留到二十一世纪来完成,如湍流问题。) 第一次“革命”后一些人的盲目乐观给反对弦论的人留下口实,遗患至今犹在。现在回过头来看,第一次“革命”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粒子物理的标准理论在弦论中实现。这个问题并不象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我们在后面会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当然,另外一个基本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这就是所谓宇宙学常数问题。15年前只有少数几个人包括威顿意识到这是阻碍弦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二次“革命”远较第一次“革命”延伸得长 (1994-1998), 影响也更大更广。有意思的是,主导第二次“革命”主要思想,不同理论之间的对偶性 (请注意这不是我们已提到的散射振幅的对偶性) 已出现于第一次“革命”之前。英国人奥立弗 (Olive) 和芬兰人曼通宁 (Montonen) 已在1977年就猜测在一种特别的场论中存在电和磁的对称性。熟悉麦克斯维电磁理论的人知道,电和磁是互为因果的。如果世界上只存在电磁波,没有人能将电和磁区别开来,所以此时电和磁完全对称。一旦有了电荷,电场由电荷产生,而磁场则由电流产生,因为不存在磁荷。而在奥立弗及曼通宁所考虑的场论中,存在多种电荷和多种磁荷。奥立弗-曼通宁猜想是,这个理论对于电和磁完全是对称的。这个猜想很难被直接证明,原因是虽然磁荷存在,它们却以一种极其隐蔽的方式存在:它们是场论中的所谓孤子解。在经典场论中证明这个猜想已经很难,要在量子理论中证明这个猜想是难上加难。尽管如此,人们在1994年前后已收集到很多这个猜想成立的证据。狄拉克早在1940年代就已证明,量子力学要求,电荷和磁荷的乘积是一个常数。如果电荷很小,则磁荷很大,反之亦然。在场论中,电荷决定了相互作用的强弱。如果电荷很小,那么场论是弱耦合的,这种理论通常容易研究。此时磁荷很大,也就是说从磁理论的角度来看,场论是强偶合的。奥立弗-曼通宁猜想蕴涵着一个不可思议的结果,一个弱耦合的理论完全等价于一个强耦合的理论。这种对偶性通常叫做强弱对偶。
有许多人对发展强弱对偶作出了贡献。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印度人森(Ashoke Sen)。 1994年之前,当大多数人还忙于研究弦论的一种玩具模型,一种生活在两维时空中的弦,他已经在严肃地检验15年前奥立弗和曼通宁提出的猜测,并将其大胆地推广到弦论中来。这种尝试在当时无疑是太大胆了,只有很少的几个人觉得有点希望,史瓦兹是这几个人之一。要了解这种想法是如何地大胆,看看威顿的反应。一个在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的人在一个会议上遇到威顿。威顿在作了自我介绍后问他-这是威顿通常作法-你在做什么研究,此人告诉他在做强弱对偶的研究,威顿思考一下之后说:“你在浪费时间”。
另外一个对对偶性做出很大贡献的人是洛特格斯大学(RutgersUniversity) 新高能物理理论组的塞伯格 (Nathan Seiberg)。他也是1989~1992之间研究两维弦论又叫老的矩阵模型非常活跃的人物之一。然而他见机较早,回到矩阵模型发现以前第一次超弦革命后的遗留问题之一,超对称及超对称如何破坏的问题。这里每一个专业名词都需要整整一章来解释,我们暂时存疑留下每一个重要词汇在将来适当的时候再略加解释。弦论中超对称无处不在,如何有效地破坏超对称是将弦论与粒子物理衔接起来的最为重要的问题。塞伯格在1993~1994之间的突破是,他非常有效地利用超对称来限制场论中的量子行为,在许多情形下获得了严格结果。
这些结果从量子场论的角度来看几乎是不可能的。
科学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之一是起先对某种想法反对最烈或怀疑最深的人后来反而成为对此想法的发展推动最大的人。威顿此时成为这样的人,这在他来说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所谓塞伯格-威顿理论将超对称和对偶性结合起来,一下子得到自有四维量子场论以来最为动人的结果。这件事发生在1994年夏天。塞伯格飞到当时正在亚斯本(Aspen)物理中心进行的超对称讲习班传播这些结果,而他本来并没有计划参加这个讲习班。
纽约时报也不失时机地以几乎一个版面报导了这个消息。这是一个自第一次弦论革命以来近十年中的重大突破。这个突破的感染力慢慢扩散开来,大多数人的反应是从不相信到半信半疑,直至身不由己地卷入随之而来的量子场论和弦论长达4年的革命。很多人记得从94年夏到95年春,洛斯阿拉莫斯 hep-th 专门张贴高能物理理论文的电子“档案馆”多了很多推广和应用塞伯格-威顿理论的文章,平淡冷落的理论界开始复苏。塞伯格和威顿后来以此项工作获得1998年度美国物理学会的海因曼奖。
真正富于戏剧性的场面发生在次年的三月份。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弦的国际研究界每年召开为期一个星期的会议。会议地点每年不尽相同,第一次会议在德克萨斯A&M大学召开。九三年的会议转到了南加州大学。威顿出人意料地报告了他的关于弦论对偶性的工作。在这个工作中他系统地研究了弦论中的各种对偶性,澄清过去的一些错误的猜测,也提出一些新的猜测。他的报告震动了参加会议的大多数人,在接着的塞伯格的报告中,塞伯格在一开始是这样评价威顿的工作的:“与威顿刚才报告的工作相比,我只配做一个卡车司机”。然而他报告的工作是关于不同超对称规范理论之间的对偶性,后来被称为塞伯格对偶,也是相当重要的工作。史瓦兹在接着的报告中说:“如果塞伯格只配做卡车司机,我应当去搞一辆三轮车来”。他则报告了与森的工作有关的新工作。
95年是令弦论界异常兴奋的一年。一个接一个令人大开眼界的发现接踵而来。施特劳明格 (Andrew Strominger) 在上半年发现塞伯格-威顿94年的结果可以用来解释超弦中具有不同拓扑的空间之间的相变,从而把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真空”态连结起来。他用到一种特别的孤子,这种孤子不是完全的点状粒子,而是三维的膜。威顿95年三月份的工作中,以及两个英国人胡耳 (Chris Hull)和汤生 (Paul Townsend) 在94年夏的工作中,就已用到各种不同维数的膜来研究对偶性。这样,弦论中所包含的自由度远远不止弦本身。
预测
弦论的预测之一,是时空的维数为十维。虽然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时空只有四维,但理论物理学家已有许多方案可以解释为何十维的时空看起来可以像是四维的。可能之一,是多出的六维缩得很小,所以没被观测到。另一个可能多出的六维太大,,我们靠现有的工具、仪器、地点观察不到(我们其实活在一个四维的孤立子上)。有趣的是,时空的维数可以是弦论的预测之一;过去从未有过这样的理论。但另一方面,有另一个弦论的对偶理论,它的时空是十一维的。(这个理论也是M理论的一种表示方式。)这是因为时空的形状及维度,要看我们如何定义其测量方法才有意义;不同理论中的时空定义不一定恰好相同。
研究成果
弦论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是计算出某些(特别简单的)黑洞的乱度。虽然霍金(Hawking)很久以前就预测出黑洞乱度的公式,但因为缺乏一个量子重力理论,无法真的根据乱度的定义直接算出结果。另一个量子重力理论应有的性质-全像原理(也与霍金的黑洞乱度公式有关),最近也在弦论中得到实现。有关于量子重力学的更基本也更有趣的问题是:时空到底是什么。在弦论中,时空所有的性质都可以从理论中推导出来。在一些假想的情况中,时空的性质可以和我们的经验大不相同。事实上,在宇宙大爆炸初期,时空的性质很可能的确非常不同。根据量子力学,要探测小尺度时空内的现象,必然伴随着大的能量不确定性,而根据广义相对论,这会造成时空结构上大的不确定性。结果是,一般经验中平滑的、由无线多点构成的有关时空的概念,不可能在接近普朗克尺度(约10^(-37) m)时适用。数学上一般的几何概念对普朗克尺度下的时空并不适用。数学上所谓的“非交换几何”,是古典几何的一种推广,有可能可以用来描述普朗克尺度下的时空。近来在弦论中已经发现一些假想情况中的时空的确可以用非交换几何来描述。 弦论公式:B(x,y)=(Sλ)о(hy)x-4(λ-t)y-λ(dt)
弦论的出发点是,如果我们有更高精密度的实验,也许会发现基本粒子其实是条线。这条线或许是一个线段,称作“开弦”(open string),或是一个循环,称作“闭弦”(closed string)。不论如何,弦可以振动,而不同的振动态会在精密度不佳时被误认为不同的粒子。各个振动态的性质,对应到不同粒子的性质。例如,弦的不同振动能量,会被误认为不同粒子的质量。即认为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类的粒子。
“弦论是现在最有希望将自然界的基本粒子和四种相互作用力统一起来的理论。”(引自《环球科学》2007年第三期《宇宙是堆三角形?》)
发现
弦论的发现不同于过去任何物理理论的发现。 一个物理理论形成的经典过程是从实验到理论,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之前的所有理论无不如此。一个系统的理论的形成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起源于伽利略的力学及第谷,开普勒的天文观测和经验公式。一个更为现代的例子是量子场论的建立。在量子力学建立(1925/26)之后仅仅两年就有人试图研究量子场论,量子场论的研究以狄拉克将辐射量子化及写下电子的相对论方程为开端,到费曼 (Feynman),薛温格(Schwinger) 和朝永振一郎 (Tomonaga) 的量子电动力学为高潮,而以威尔逊(K. Wilson)的量子场论重正化群及有效量子场论为终结, 其间经过了四十余年,数十甚至数百人的努力。 广义相对论的建立似乎是个例外,尽管爱因斯坦一开始已经知道水星近日点进动,他却以惯性质量等于引力质量这个等效原理为基础,逐步以相当逻辑的方式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如果爱因斯坦一开始对水星近日点进动反常一无所知,他对牛顿万有引力与狭义相对论不相容的深刻洞察也会促使他走向广义相对论。尽管同时有其他人如阿伯拉汗(Max Abraham),米(Gustav Mie)试图改正牛顿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从原理出发的原则使得他得到正确的理论。
弦论发现的过程又不同于广义相对论。弦论起源于一九六零年代的粒子物理,当时的强相互作用一连串实验表明存在无穷多个强子,质量与自旋越来越大越来越高。这 些粒子绝大多数是不稳定粒子, 所以叫做共振态。当无穷多的粒子参与相互作用时,粒子与粒子散射振幅满足一种奇怪的性质,叫做对偶性。 1968年,一个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威尼采亚诺 (Gabriele Veneziano) 翻了翻数学手册, 发现一个简单的函数满足对偶性,这就是著名的威尼采亚诺公式。 应当说当时还没有实验完全满足这个公式。很快人们发现这个简单的公式可以自然地解释为弦与弦的散射振幅。 这样,弦理论起源于一个公式,而不是起源于一个或者一系列实验。伯克利大学的铃木 (H. Suzuki) 据说也同时发现了这个公式,遗憾的是他请教了一位资深教授并相信了他,所以从来没有发表这个公式。所有弦论笃信者都应为威尼亚采诺没有做同样的事感到庆幸,尽管他在当时同样年轻。
起源
弦论又可以说是起源于一种不恰当的物理和实验。后来的发展表明,强相互作用不能用弦论,至少不能用已知的简单的弦论来描述和解释。强相互作用的最好的理论还是场论,一种最完美的场论:量子色动力学。在后来的某一章内我们会发现,其实弦论与量子色动力学有一种非常微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离奇的联系。作为一种强相互作用的理论,弦论的没落可以认为是弦论有可能后来被作为一种统一所有相互作用的理论运气,更可以说是加州理工学院史瓦兹 (John Schwarz) 的运气。想想吧,如果弦论顺理成章地成为强相互作用的理论,我们可能还在孜孜不倦地忙于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量子化。不是说这种工作不能做,这种工作当然需要人做,正如现在还有相当多的人在做。如果弦论已经成为现实世界理论的一个部份,史瓦兹和他的合作者法国人舍尔克 (Joel Scherk)也不会灵机一动地将一种无质量,自旋为2的弦解释为引力子,将类似威尼采亚诺散射振幅中含引力子的部份解释为爱因斯坦理论中的相应部份,从而使得弦论一变而为量子引力理论!正是因为弦论已失去作为强相互作用理论的可能, 日本的米谷明民 (Tamiaki Yoneya) 的大脑同时做了同样的转换, 建议将弦论作为量子引力理论来看待。他们同时还指出,弦论也含有自旋为1的粒子,弦的相互作用包括现在成为经典的规范相互作用, 从而弦论可能是统一所有相互作用的理论。
这种在技术上看似简单的转变,却需要足够的想象力和勇气,一个好的物理学家一辈子能做一件这样的工作就足够了。我们说的史瓦兹的运气同时又是弦论的运气是因为史瓦兹本人的历史几乎可以看成弦的小历史。史瓦兹毫无疑问是现代弦论的创始人之一。自从在1972年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助理教授位置到加州理工学院任资深博士后研究员,他“十年如一日”,将弦论从只有几个人知道的理论做成如今有数千人研究的学问。他也因此得以摆脱三年延长一次的位置,终于成了加州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因为他早期与格林 (Michael Green) 的工作,他与现在已在剑桥大学的格林获得美国物理学会数学物理最高奖,2002年度的海因曼奖 (Heineman prize)。
过程
按照流行的说法,弦本身经过两次“革命”。经过第一次“革命”,弦成为一种流行。一些弦论专家及一些亲和派走的很远,远在1985年即第一次“革命”后不久,他们认为终极理论就在眼前。有人说这就是一切事物的理论 (TOE=Theory of Everything),欧洲核子中心理论部主任爱利斯 (John Ellis) 是这一派的代表。显然,这些人在那时是过于乐观,或者是说对弦的理解还较浮于表面。为什么这么说呢?弦论在当时被理解成纯粹的弦的理论,即理论中基本对象是各种振动着的弦,又叫基本自由度。现在看来这种理解的确很肤浅,因为弦论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其他自由度,如纯粹的点状粒子,两维的膜等等。15年前为数不多的人认识到弦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著名的威顿 (Edward Witten) 与他的老师格罗斯 (David Gross) 相反,以他对弦的深刻理解,一直显得比较“悲观”。表明他的悲观是他的一句名言:“弦论是二十一世纪的物理偶然落在了二十世纪”。(这使我们想到 一些十九世纪的物理遗留到二十一世纪来完成,如湍流问题。) 第一次“革命”后一些人的盲目乐观给反对弦论的人留下口实,遗患至今犹在。现在回过头来看,第一次“革命”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粒子物理的标准理论在弦论中实现。这个问题并不象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我们在后面会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当然,另外一个基本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这就是所谓宇宙学常数问题。15年前只有少数几个人包括威顿意识到这是阻碍弦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二次“革命”远较第一次“革命”延伸得长 (1994-1998), 影响也更大更广。有意思的是,主导第二次“革命”主要思想,不同理论之间的对偶性 (请注意这不是我们已提到的散射振幅的对偶性) 已出现于第一次“革命”之前。英国人奥立弗 (Olive) 和芬兰人曼通宁 (Montonen) 已在1977年就猜测在一种特别的场论中存在电和磁的对称性。熟悉麦克斯维电磁理论的人知道,电和磁是互为因果的。如果世界上只存在电磁波,没有人能将电和磁区别开来,所以此时电和磁完全对称。一旦有了电荷,电场由电荷产生,而磁场则由电流产生,因为不存在磁荷。而在奥立弗及曼通宁所考虑的场论中,存在多种电荷和多种磁荷。奥立弗-曼通宁猜想是,这个理论对于电和磁完全是对称的。这个猜想很难被直接证明,原因是虽然磁荷存在,它们却以一种极其隐蔽的方式存在:它们是场论中的所谓孤子解。在经典场论中证明这个猜想已经很难,要在量子理论中证明这个猜想是难上加难。尽管如此,人们在1994年前后已收集到很多这个猜想成立的证据。狄拉克早在1940年代就已证明,量子力学要求,电荷和磁荷的乘积是一个常数。如果电荷很小,则磁荷很大,反之亦然。在场论中,电荷决定了相互作用的强弱。如果电荷很小,那么场论是弱耦合的,这种理论通常容易研究。此时磁荷很大,也就是说从磁理论的角度来看,场论是强偶合的。奥立弗-曼通宁猜想蕴涵着一个不可思议的结果,一个弱耦合的理论完全等价于一个强耦合的理论。这种对偶性通常叫做强弱对偶。
有许多人对发展强弱对偶作出了贡献。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印度人森(Ashoke Sen)。 1994年之前,当大多数人还忙于研究弦论的一种玩具模型,一种生活在两维时空中的弦,他已经在严肃地检验15年前奥立弗和曼通宁提出的猜测,并将其大胆地推广到弦论中来。这种尝试在当时无疑是太大胆了,只有很少的几个人觉得有点希望,史瓦兹是这几个人之一。要了解这种想法是如何地大胆,看看威顿的反应。一个在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的人在一个会议上遇到威顿。威顿在作了自我介绍后问他-这是威顿通常作法-你在做什么研究,此人告诉他在做强弱对偶的研究,威顿思考一下之后说:“你在浪费时间”。
另外一个对对偶性做出很大贡献的人是洛特格斯大学(RutgersUniversity) 新高能物理理论组的塞伯格 (Nathan Seiberg)。他也是1989~1992之间研究两维弦论又叫老的矩阵模型非常活跃的人物之一。然而他见机较早,回到矩阵模型发现以前第一次超弦革命后的遗留问题之一,超对称及超对称如何破坏的问题。这里每一个专业名词都需要整整一章来解释,我们暂时存疑留下每一个重要词汇在将来适当的时候再略加解释。弦论中超对称无处不在,如何有效地破坏超对称是将弦论与粒子物理衔接起来的最为重要的问题。塞伯格在1993~1994之间的突破是,他非常有效地利用超对称来限制场论中的量子行为,在许多情形下获得了严格结果。
这些结果从量子场论的角度来看几乎是不可能的。
科学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之一是起先对某种想法反对最烈或怀疑最深的人后来反而成为对此想法的发展推动最大的人。威顿此时成为这样的人,这在他来说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所谓塞伯格-威顿理论将超对称和对偶性结合起来,一下子得到自有四维量子场论以来最为动人的结果。这件事发生在1994年夏天。塞伯格飞到当时正在亚斯本(Aspen)物理中心进行的超对称讲习班传播这些结果,而他本来并没有计划参加这个讲习班。
纽约时报也不失时机地以几乎一个版面报导了这个消息。这是一个自第一次弦论革命以来近十年中的重大突破。这个突破的感染力慢慢扩散开来,大多数人的反应是从不相信到半信半疑,直至身不由己地卷入随之而来的量子场论和弦论长达4年的革命。很多人记得从94年夏到95年春,洛斯阿拉莫斯 hep-th 专门张贴高能物理理论文的电子“档案馆”多了很多推广和应用塞伯格-威顿理论的文章,平淡冷落的理论界开始复苏。塞伯格和威顿后来以此项工作获得1998年度美国物理学会的海因曼奖。
真正富于戏剧性的场面发生在次年的三月份。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弦的国际研究界每年召开为期一个星期的会议。会议地点每年不尽相同,第一次会议在德克萨斯A&M大学召开。九三年的会议转到了南加州大学。威顿出人意料地报告了他的关于弦论对偶性的工作。在这个工作中他系统地研究了弦论中的各种对偶性,澄清过去的一些错误的猜测,也提出一些新的猜测。他的报告震动了参加会议的大多数人,在接着的塞伯格的报告中,塞伯格在一开始是这样评价威顿的工作的:“与威顿刚才报告的工作相比,我只配做一个卡车司机”。然而他报告的工作是关于不同超对称规范理论之间的对偶性,后来被称为塞伯格对偶,也是相当重要的工作。史瓦兹在接着的报告中说:“如果塞伯格只配做卡车司机,我应当去搞一辆三轮车来”。他则报告了与森的工作有关的新工作。
95年是令弦论界异常兴奋的一年。一个接一个令人大开眼界的发现接踵而来。施特劳明格 (Andrew Strominger) 在上半年发现塞伯格-威顿94年的结果可以用来解释超弦中具有不同拓扑的空间之间的相变,从而把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真空”态连结起来。他用到一种特别的孤子,这种孤子不是完全的点状粒子,而是三维的膜。威顿95年三月份的工作中,以及两个英国人胡耳 (Chris Hull)和汤生 (Paul Townsend) 在94年夏的工作中,就已用到各种不同维数的膜来研究对偶性。这样,弦论中所包含的自由度远远不止弦本身。
预测
弦论的预测之一,是时空的维数为十维。虽然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时空只有四维,但理论物理学家已有许多方案可以解释为何十维的时空看起来可以像是四维的。可能之一,是多出的六维缩得很小,所以没被观测到。另一个可能多出的六维太大,,我们靠现有的工具、仪器、地点观察不到(我们其实活在一个四维的孤立子上)。有趣的是,时空的维数可以是弦论的预测之一;过去从未有过这样的理论。但另一方面,有另一个弦论的对偶理论,它的时空是十一维的。(这个理论也是M理论的一种表示方式。)这是因为时空的形状及维度,要看我们如何定义其测量方法才有意义;不同理论中的时空定义不一定恰好相同。
研究成果
弦论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是计算出某些(特别简单的)黑洞的乱度。虽然霍金(Hawking)很久以前就预测出黑洞乱度的公式,但因为缺乏一个量子重力理论,无法真的根据乱度的定义直接算出结果。另一个量子重力理论应有的性质-全像原理(也与霍金的黑洞乱度公式有关),最近也在弦论中得到实现。有关于量子重力学的更基本也更有趣的问题是:时空到底是什么。在弦论中,时空所有的性质都可以从理论中推导出来。在一些假想的情况中,时空的性质可以和我们的经验大不相同。事实上,在宇宙大爆炸初期,时空的性质很可能的确非常不同。根据量子力学,要探测小尺度时空内的现象,必然伴随着大的能量不确定性,而根据广义相对论,这会造成时空结构上大的不确定性。结果是,一般经验中平滑的、由无线多点构成的有关时空的概念,不可能在接近普朗克尺度(约10^(-37) m)时适用。数学上一般的几何概念对普朗克尺度下的时空并不适用。数学上所谓的“非交换几何”,是古典几何的一种推广,有可能可以用来描述普朗克尺度下的时空。近来在弦论中已经发现一些假想情况中的时空的确可以用非交换几何来描述。 弦论公式:B(x,y)=(Sλ)о(hy)x-4(λ-t)y-λ(dt)
2009年2月1日星期日
费曼
理查德·菲利普·费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美国著名物理学家,1965年,因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生平
费曼于1918年5月1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皇后区小镇Far Rockaway的一个俄罗斯移民犹太裔家庭。
1935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先学数学,后学物理。1939年本科毕业,毕业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Phys.Rev.)上,内有一个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量子力学公式。
1939年9月在普林斯顿大学当惠勒(J.Wheeler)的研究生,致力于研究量子力学的疑难问题:发散困难。1941年,费曼与阿琳·格林鲍姆结婚。1942年6月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
1943年进入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参加了曼哈顿计划。
1945年6月16日,费曼的第一个妻子阿琳去世。同年费曼开始在康奈尔大学任教。1951年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在加州理工学院期间,加州理工学院因其幽默生动、不拘一格的讲课风格深受学生欢迎。
1965年费曼因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贡献与施温格(Julian.Schwinger),朝永振一郎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86年,费曼受委托调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 在国会用一杯冰水和一只橡皮环证明出事原因。
1988年2月15日,费曼因癌症逝世。
[主要成就]
费曼于40年代发展了用路径积分表达量子振幅的方法,并于1948年提出量子电动力学新的理论形式、计算方法和重正化方法,从而避免了量子电动力学中的发散困难。目前量子场论中的“费曼振幅”、“费曼传播子”、“费曼规则”等均以他的姓氏命名。
费曼图表是费曼在四十年代末首先提出的,用于表述场与场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简明扼要地体现出过程的本质,费曼图表早已得到广泛运用,至今还是物理学中对电磁相互作用的基本表述形式。它改变了把物理过程概念化和数学化的处理方式。
费曼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研究物理学。他不受已有的薛定谔的波函数和海森堡的矩阵这两种方法的限制,独立地提出用跃迁振幅的空间-时间描述来处理几率问题。他以几率振幅叠加的基本假设为出发点,运用作用量的表达形式,对从一个空间-时间点到另一个空间-时间点的所有可能路径的振幅求和。这一方法简单明了,成了第三种量子力学的表述法。
1968年费曼根据电子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和布约肯(J.D.Bjorken)的标度无关性提出高能碰撞中的强子结构模型。这种模型认为强子是由许多点粒子构成,这些点粒子就叫部分子(parton)。部分子模型在解释高能实验现象上比较成功,它能较好地描述有关轻子对核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电子对湮灭、强子以及高能强子散射等高能过程,并在说明这些过程中逐步丰富了强子结构的物理图像。
除了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卓越贡献,费曼还建立了解决液态氦超流体现象的数学理论。之后,他和莫雷盖尔曼在弱相互作用领域,比如β衰变方面,做了一些奠基性工作。费曼通过提出高能质子碰撞过程的层子模型,在夸克理论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费曼有一种特殊能力,就是能把复杂的观点,用简单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这使得他成为一位硕果累累的教育家。在获得的诸多奖项中,他特别感到自豪的,是1972年获得的奥尔斯特教育奖章。最初出版于1962年的《费曼物理学讲义》被《科学美国人》这样赞誉:“尽管这套教材深奥难懂,但是它的内容丰富而且富有启发性。在它出版25年后,它已经成为讲师、教授和低年级优秀学生的学习指南。”费曼自己则在前言中写道:“我讲授的主要目的,不是帮助你们应付考试,也不是帮你们为工业或国防服务。我最希望做到的是,让你们欣赏这奇妙的世界以及物理学观察它的方法”。
为了促进普通公众对物理学的理解,费曼撰写了《物理定律的特征》和《量子电动力学:光和物质的奇特理论》等。同时还发表了许多高深的专业论文和著作,这些论文和著作已成为研究者和学生的经典文献和教科书。
费曼还是一位富有建设性的公众人物。1986年,挑战者号失事后,费曼做了著名的O型环演示实验,只用一杯冰水和一只橡皮环,就在国会向公众揭示了挑战者失事的根本原因-低温下橡胶失去弹性。20世纪60年代,费曼还在加州课程设计委员会上,为反对教科书的平庸,作出了努力。
作为一名物理学家以外,在他一生中的不同时期,他还是无线电修理者、保险柜密码破解高手、艺术家、舞蹈爱好者、手鼓演奏者和玛雅象形文字的破译者。在广为流传的轶闻中,他常与拉斯维加斯的脱衣舞女和赌徒聊天最为有趣。他的世界充满好奇,是一个典型经验主义者。
费曼经常发出惊世骇俗之语,比如以下两句名言:
"Physics is to math what sex is to masturbation." (“物理之于数学好比性爱之于手淫。”)
"Physics is like sex: sure, it may give some practical results, but that's not why we do it." (“物理跟性爱有相似之处:是的,它可能会
费曼
产生某些实在的结果,但这并不是我们做它的初衷。”)
物理学著作
* 基本粒子和物理学法则: 1986年 Dirac回忆讲义
* 费曼物理学讲义(The Feynman's Lectures on Physics)
(不是费曼本人编写,是根据费曼在1961年9月至1963年5月在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讲课录音整理编辑的) 《费曼讲物理》为该书的摘抄版 ) 3卷1964年, 1966年.
* 量子电动力学 ISBN 0-8053-2501-8
* QED: The Strange Theory of Light and Matter
* 统计力学 ISBN 0-8053-2509-3
* 过程理论基础 ISBN 0-8053-2507-7
* 量子力学和路线积分 (with Albert Hibbs) ISBN 0-070-20650-3
* 引力学讲义 1995 ISBN 0-201-62734-5
* 计算讲义 ISBN 0201489910
* 费曼最后的讲座: 太阳的行星 ISBN 0099736217
* The Feynman Processor?: Quantum Entanglement 和计算革命 ISBN 0-7382-0173-1
面向大众的著作
* 物理之美(The Character of Physical Law)
* 量子电动力学(Q.E.D.: The Strange Theory of Light and Matter)
* 你管别人怎么想(What Do You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 别闹了,费曼先生(Surely You're Joking,MR.Feynman!)ISBN 0-393-01921-7
* 这个不科学的年代(The Meaning of It All: Thought of a Citizen Scientist!) Perseus出版社. (平装本 ISBN 0738201669)
* 发现的乐趣
* QED和创造它的人: 戴森,费曼,施温格,朝永振一郎 (普林斯顿物理学系列) (Silvan S. Schweber)
费曼的公众讲演
量子电动力学(QED)讲座(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微小的机器(Tiny Machines)——费曼说纳米(加州理工大学)
生平
费曼于1918年5月1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皇后区小镇Far Rockaway的一个俄罗斯移民犹太裔家庭。
1935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先学数学,后学物理。1939年本科毕业,毕业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Phys.Rev.)上,内有一个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量子力学公式。
1939年9月在普林斯顿大学当惠勒(J.Wheeler)的研究生,致力于研究量子力学的疑难问题:发散困难。1941年,费曼与阿琳·格林鲍姆结婚。1942年6月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
1943年进入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参加了曼哈顿计划。
1945年6月16日,费曼的第一个妻子阿琳去世。同年费曼开始在康奈尔大学任教。1951年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在加州理工学院期间,加州理工学院因其幽默生动、不拘一格的讲课风格深受学生欢迎。
1965年费曼因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贡献与施温格(Julian.Schwinger),朝永振一郎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86年,费曼受委托调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 在国会用一杯冰水和一只橡皮环证明出事原因。
1988年2月15日,费曼因癌症逝世。
[主要成就]
费曼于40年代发展了用路径积分表达量子振幅的方法,并于1948年提出量子电动力学新的理论形式、计算方法和重正化方法,从而避免了量子电动力学中的发散困难。目前量子场论中的“费曼振幅”、“费曼传播子”、“费曼规则”等均以他的姓氏命名。
费曼图表是费曼在四十年代末首先提出的,用于表述场与场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简明扼要地体现出过程的本质,费曼图表早已得到广泛运用,至今还是物理学中对电磁相互作用的基本表述形式。它改变了把物理过程概念化和数学化的处理方式。
费曼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研究物理学。他不受已有的薛定谔的波函数和海森堡的矩阵这两种方法的限制,独立地提出用跃迁振幅的空间-时间描述来处理几率问题。他以几率振幅叠加的基本假设为出发点,运用作用量的表达形式,对从一个空间-时间点到另一个空间-时间点的所有可能路径的振幅求和。这一方法简单明了,成了第三种量子力学的表述法。
1968年费曼根据电子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和布约肯(J.D.Bjorken)的标度无关性提出高能碰撞中的强子结构模型。这种模型认为强子是由许多点粒子构成,这些点粒子就叫部分子(parton)。部分子模型在解释高能实验现象上比较成功,它能较好地描述有关轻子对核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电子对湮灭、强子以及高能强子散射等高能过程,并在说明这些过程中逐步丰富了强子结构的物理图像。
除了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卓越贡献,费曼还建立了解决液态氦超流体现象的数学理论。之后,他和莫雷盖尔曼在弱相互作用领域,比如β衰变方面,做了一些奠基性工作。费曼通过提出高能质子碰撞过程的层子模型,在夸克理论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费曼有一种特殊能力,就是能把复杂的观点,用简单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这使得他成为一位硕果累累的教育家。在获得的诸多奖项中,他特别感到自豪的,是1972年获得的奥尔斯特教育奖章。最初出版于1962年的《费曼物理学讲义》被《科学美国人》这样赞誉:“尽管这套教材深奥难懂,但是它的内容丰富而且富有启发性。在它出版25年后,它已经成为讲师、教授和低年级优秀学生的学习指南。”费曼自己则在前言中写道:“我讲授的主要目的,不是帮助你们应付考试,也不是帮你们为工业或国防服务。我最希望做到的是,让你们欣赏这奇妙的世界以及物理学观察它的方法”。
为了促进普通公众对物理学的理解,费曼撰写了《物理定律的特征》和《量子电动力学:光和物质的奇特理论》等。同时还发表了许多高深的专业论文和著作,这些论文和著作已成为研究者和学生的经典文献和教科书。
费曼还是一位富有建设性的公众人物。1986年,挑战者号失事后,费曼做了著名的O型环演示实验,只用一杯冰水和一只橡皮环,就在国会向公众揭示了挑战者失事的根本原因-低温下橡胶失去弹性。20世纪60年代,费曼还在加州课程设计委员会上,为反对教科书的平庸,作出了努力。
作为一名物理学家以外,在他一生中的不同时期,他还是无线电修理者、保险柜密码破解高手、艺术家、舞蹈爱好者、手鼓演奏者和玛雅象形文字的破译者。在广为流传的轶闻中,他常与拉斯维加斯的脱衣舞女和赌徒聊天最为有趣。他的世界充满好奇,是一个典型经验主义者。
费曼经常发出惊世骇俗之语,比如以下两句名言:
"Physics is to math what sex is to masturbation." (“物理之于数学好比性爱之于手淫。”)
"Physics is like sex: sure, it may give some practical results, but that's not why we do it." (“物理跟性爱有相似之处:是的,它可能会
费曼
产生某些实在的结果,但这并不是我们做它的初衷。”)
物理学著作
* 基本粒子和物理学法则: 1986年 Dirac回忆讲义
* 费曼物理学讲义(The Feynman's Lectures on Physics)
(不是费曼本人编写,是根据费曼在1961年9月至1963年5月在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讲课录音整理编辑的) 《费曼讲物理》为该书的摘抄版 ) 3卷1964年, 1966年.
* 量子电动力学 ISBN 0-8053-2501-8
* QED: The Strange Theory of Light and Matter
* 统计力学 ISBN 0-8053-2509-3
* 过程理论基础 ISBN 0-8053-2507-7
* 量子力学和路线积分 (with Albert Hibbs) ISBN 0-070-20650-3
* 引力学讲义 1995 ISBN 0-201-62734-5
* 计算讲义 ISBN 0201489910
* 费曼最后的讲座: 太阳的行星 ISBN 0099736217
* The Feynman Processor?: Quantum Entanglement 和计算革命 ISBN 0-7382-0173-1
面向大众的著作
* 物理之美(The Character of Physical Law)
* 量子电动力学(Q.E.D.: The Strange Theory of Light and Matter)
* 你管别人怎么想(What Do You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 别闹了,费曼先生(Surely You're Joking,MR.Feynman!)ISBN 0-393-01921-7
* 这个不科学的年代(The Meaning of It All: Thought of a Citizen Scientist!) Perseus出版社. (平装本 ISBN 0738201669)
* 发现的乐趣
* QED和创造它的人: 戴森,费曼,施温格,朝永振一郎 (普林斯顿物理学系列) (Silvan S. Schweber)
费曼的公众讲演
量子电动力学(QED)讲座(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微小的机器(Tiny Machines)——费曼说纳米(加州理工大学)
订阅:
博文 (Atom)